多彩风格铸就民族魂  
发布时间: 2019-03-21 作者: 审核: 艺术系(公共艺术教学部) 浏览次数: 252
 

    巍巍中华,大地饶沃,文化厚积,溢彩流光。她是孕育56个民族的母土,而自古以来,多民族团结共处,奋力创造,也为这片热土谱写了恢弘壮丽的文明诗篇。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不仅与各自的种族特质、文化属性和历史发展相关,还与各族人民心理结构相应。因为不同的自然地域、气候条件、生存土壤、种族遗传、宗教信仰、习性习俗、语言环境,使各民族的相貌姿态、服装配饰、生产用具、生活起居,劳作方式、娱乐方式、休憩方式、交流方式以及精神状态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生厚润华滋、深雄博大的文化积淀。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交融与对话,代代延传,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百花齐放、交相辉映的繁荣景象,并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光增色。

    就中国艺术精神而言,中国艺术史总结的重要审美特征几乎均可在各民族艺术传统中发现传承脉络与验证实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说的是各民族形成的个性文化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正是这种特质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多元共存的性质决定了每个民族的文化形态都有其价值。当然,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具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普遍性、共性与特性、个性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文化无穷的魅力。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面对强敌入侵,激发了中华民族巨大的民族认同感与使命感,这也深深感染了美术界。抗战爆发之后,以张大千、韩乐然、常书鸿、庞薰琹、吴作人、孙宗慰等为代表的一批美术家选择了赶赴西北、西南的写生与求艺之路。他们当中,既有留学海外的画家,也有本土成长的画家,但是他们共同的抉择是:把目光投向中国丰厚的民间艺术、民族传统,以爱国的热忱,探索具有本民族风格的中国美术发展之路。




傣族姑娘(傣族)石 1978年 刘焕章 中国美术馆藏

    民族大团结作为新中国美术主题创作的重要主题,凝聚着几代艺术家的民族情感和时代关怀。对雕塑界来说,艺术家们也深受民族题材创作热情的鼓舞,雕塑作品层出不穷,不乏佳例。早在1951年,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之一王临乙为中直机关大礼堂创作了大型汉白玉浮雕《民族大团结》 ,这件作品前排为演奏芦笙、手鼓、唢呐的人们,后排为身着盛装、翩翩起舞的各族妇女,展现出全国各民族友好欢愉的情境,描绘了新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1955年,张充仁创作《朝鲜双人舞》 ; 1962年,王万景创作大理石雕《傣族姑娘》 ; 1974年,曹忠亮、王维力创作木雕《日夜想念毛主席(维吾尔族) 》 ; 1979年,张得蒂创作《小达娃(藏族) 》 ; 1979年,时宜创作木雕《高原之春(藏族) 》 ;1988年,张德华创作大理石雕《壮族姑娘》 。以上作品均藏于中国美术馆。2000年9月21日,中华世纪坛象征56个民族的大型石刻竣工,以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制为浅浮雕,传达了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在21世纪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世界各国的文化边界正在趋于互渗、交融。具备民族性的艺术,才具有鲜活、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才会为世界其他民族所重。因此,民族题材历来是美术创作的重要领域,民族题材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雕塑创作的重要内容,是现当代雕塑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凝聚着一代代雕塑家的民族情怀和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为展现我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彰显民族题材雕塑艺术的文化魅力, 3月2日至3月24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之“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该展以赞颂民族大团结为主题,以雕塑艺术全面反映中国各民族的民族历史、民族英雄、民族生活、民族风俗与友好关系,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气象,呈现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水平、新成就。

    2016年1月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2016中国美术馆贺岁大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全国美术作品展”以及2017年9月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首届全国雕塑作品大展”是主办“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的重要基础。本次展览共征集作品600余件,经专家委员会初评、复评,有220余件作品入选,它们与中国美术馆馆藏的部分民族题材雕塑一起,为全国人民奉上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盛宴。展览分为两大篇章: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风采》 。 《民族团结》中的作品展示于中国美术馆1号圆厅,以具象、抽象、意象、象征等形式语言展现各民族同舟共济、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喜庆与喜悦、自信与自豪; 《各民族风采》全面反映56个民族的不同风采与鲜明特性, 200余件雕塑遍布一层10个展厅,展现56个民族团结一致,互助共勉,共同奏响新时代的文化强音,为此次展览的展陈亮点。

    特别值得推荐的是,雕塑家们善于将优美宜居的生活家园、灿烂绚丽的民族风情、特色鲜活的文化特征,化为独特的形体、形式,以各种不同材料进行诗意化表现,这些源自生活的艺术的提炼、凝聚、创造与发展,使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美美与共的艺术形式中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加强。

    至今仍在持续衍化的各民族审美意识和文化资源,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已经融合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民族命运共同体,值得当代雕塑艺术家们积极地探寻、发掘、研析、塑造。

    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新时代艺术家以优异作品,塑造一个精神、文化、艺术的“石榴” ,让他们紧紧拥抱,成为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最有力、最坚强、最美丽的同心圆。

(作者吴为山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