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疫情,“心”防护
  • 加入收藏
  • 设为主页
心理学堂
当前位置:首页  心理学堂 心理学堂

“新”疫情,“心”防护

信息来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发布日期: 2021-08-04浏览次数: 105


近期,新冠疫情持续肆虐,我校部分学生可能身处或到过中高风险地区,可能目前正在封控区内,面对此次疫情,我校老师对如何应该心理防护做出如下解答:

一、了解自我

观察情绪:是否有焦虑、烦躁、恐惧、愤怒、委屈、抑郁等情绪?情绪起伏周期及强度是怎样的?

了解认知:是否有无能为力感、不自信、注意力不能集中,纠结,负面感受是否占据生活大部分时间?

非常规行为:逃避或回避,退化或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酗酒或抱怨等。

认知、行为、情绪是人类观察自我状态窗口,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转换,一旦形成恶性循环,且不能及时调节,就可能影响到生理健康(如失眠、厌食、打人、抑郁、癔症等)。

二、悦纳自我

学会悦纳自我,首先要认清现状,而不是视而不见,学会爱自己的全部(包括好的与坏的,它们都是我的一部分,自己需要做的是要让好的部分不断增加,坏的部分不断减少即可)。向前看,看成效,完善行动计划,不是一味说对错讲道理,更不指责和抱怨。

三、提升心理免疫力

人们常说:生活的的态度决定生活的质量,心理卫生工作者认为:谨慎而不紧张的心态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健康心理。

谨慎是指对外界事物和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疫情期间,医疗专家建立了一整套有效使用的防控措施,政府要求养成个人的行为规范,比如“戴口罩、勤洗手、空距离”。如果都能够坚持这样做,并由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面对新冠这样的疾病,即使有少量的散发病例,也只需在较小的范围内提升防疫的级别,就可以很快的控制疾病蔓延而不影响大众的生活。

   紧张是指精神处于高度的准备状态,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伴有激烈的紧迫感,感到难于应付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实质是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增强。

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因为对该病毒一无所知,一度全社会都紧张不安,也曾出现大量的焦虑和急性应激反应案例,但是随着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和科学有效防控政策的指导,我国的疫情迅速得到改观,然而,任何防御都不可能完全杜绝疫情,因此寄希望于短期把病毒消灭,不再出现病例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

所以,即使有散发病例出现,只要按照相关规定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就足以预防疾病的发展和扩散,不须紧张,更不必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