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故事中的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 2019-10-30 作者: 审核: 商学院 浏览次数: 2419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手工业,孕育出了数不胜数的能工巧匠,他们敬业执著、耐心专注、孜孜以求,在生产、制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产品的同时,也培育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工匠精神。宋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手工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孕育出了一批批能工巧匠。让我们走进北宋时期的故事,一起去体会故事中的工匠精神吧。
    开宝寺塔:制度勘精
    欧阳修的《归田录》讲了工匠预浩和开宝寺塔的故事:“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勘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
    预浩,又名喻浩,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出身于木匠世家,擅长建筑宝塔和楼阁。史载他“有巧思,超绝流辈”,所以北宋朝廷选定他任都料匠,也就是营造师、总工匠,掌管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历史上关于预浩的记载太少,但我们通过他对人们质疑开宝寺塔的回答、欧阳修对他和开宝寺塔的评价,不难品味出这位建筑师的一片匠心。预浩懂得建塔的专业知识,更有对工程负责的精神,不然,欧阳修怎么说他是北宋以来“木工一人而已”呢。“制度勘精”“用心之精”,欧阳修惜墨如金,说的正是这位能工巧匠敬业专心、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啊。
预浩著有《木经》3卷,遗憾的是后来失传了,仅在沈括的《梦溪笔谈·技艺》篇中有片段记载。不然,后人会从中了解更多关于这位工匠的技艺和故事。
    胶泥活字:薄如钱唇
    北宋文化的繁荣需要大量图书印刷,而传统雕版印刷工艺既费工时又费材料,而且整版整版地雕刻,一旦有了错误很难更正。文化的发展给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印刷术必须创新,提高效率。而完成这个时代课题的是一位叫毕昇的平民。关于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记述。而今重读这篇题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文章,我们既为毕昇的智慧所叹服,也为他的工匠精神所感动。
    毕昇发明的是泥活字,也就是在胶泥上刻字,每个字一个字模,再用火把字模烧硬。刻好的字厚度是多大?“薄如钱唇”,就是跟铜钱的边缘一样。不说别的,汉字成千上万,做出一个个胶泥块,并在上面刻出一个个“薄如钱唇”的汉字来,这得需要多大功夫?
    再看排版印刷。准备一个铁框,在里面排字,排满就成了一个版。再把它放在一块用松脂、蜡与纸灰的混合物覆盖的铁板上,拿到火上烘烤。松脂等稍微熔化后,再用一块平板按压在字模上。这样处理的结果,“字平如砥”,排好的字模就像磨刀石一样平。想来只有到了这个水平,才能保证印出的图书色泽深浅一致啊!没有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严谨,何以至此?
    至于两版交替使用,字的分类存放,常用字和冷僻字的处理,毕昇都告诉人们了。而且用过之后,再用火把药物熔化,“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字模干干净净,以备再用。
    毕昇,这位布衣出身的伟大发明家,以他精心打造的活字印刷术,为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来的铅活字印刷正是从他这里演化而来。
    针灸铜人:奇巧器物
    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作为国礼,向世卫组织赠送了针灸铜人雕塑。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宝贵遗产。人体上穴位很多,哪个穴位治哪种病,都有讲究。北宋仁宗年间,曾为翰林医官的针灸学家王惟一,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由北宋政府刻石碑立于大相国寺,并印刷颁行全国。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针灸国家标准。
    为了更直观地认准人体穴位,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王惟一又奉诏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座。针灸铜人是一种人体模型,大小高低与真人一致。对于它的构造和使用,南宋周密《齐东野语》的记载十分详细:针灸铜人“以精铜为之,脏腑无一不具。其外腧穴则以错金书穴名于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则混然全身。盖旧都用之以试医者。其法外涂黄蜡,中实以汞。俾医工以分析寸,按穴试针,中穴则针入而汞出,稍差则针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针灸铜人用铜铸造,体内有完备的腑脏器官,表面有穴位和穴名,胸前背后可以开合,帝都东京用来作考试医生使用。考试时用黄蜡封住铜人体表的穴位,穴内注满水银。被试者按穴位试针,如取穴准确,则针入而水银出;稍有差错,针就无法进入。这真是奇巧的器物。
    由此记载可知,王惟一主持铸造的针灸铜人制作精巧,不仅科学性强,而且工艺水平高,无论是医学价值还是制造工艺都令人叹为观止。从当时的铜铸工艺和针灸医学水平看,无不体现了精湛的工匠精神。
    泉州石桥:别出心裁
    福建泉州是宋代重要的海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北宋时期连接着与都城东京的经贸往来。北宋著名政治家蔡襄知泉州时,与人共同主持建造了一座跨江接海的巨型多孔石桥——洛阳桥(又称万安桥)。该桥位于泉州城东洛阳江入海口,这里潮浪夹击、水深流急,“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无算”,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施工难度极大,尤其是桥基的建设。
    蔡襄组织北宋杰出的工匠们创造了一种新型桥基——筏形基础。他们选择水势比较平稳的季节,沿桥面中线抛入水下大量石块,在江底形成一道石堤,作为桥梁的基础,然后再在上面建设桥墩。这正是现代桥梁筏形基础的肇始。
    在没有混凝土浇筑的时代,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块形成的基础无疑不会牢固,何况还有水流、潮汐冲击。为了巩固桥基,他们想到了一种叫做牡蛎的海洋生物。牡蛎附着在石头上生长,繁殖很快,其石灰质外壳连成一片,附着力很强,因此,在基石上大量繁殖,就能把桥基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所以《宋史·蔡襄传》中有“种蛎于础以为固”的记载。这就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
    不仅如此,蔡襄他们还将桥墩的两端砌成尖劈形,以削弱江水和潮汐对桥墩的冲击;利用水的浮力和潮汐的涨落,将几十吨重的桥面石板准确地安放在桥墩上。洛阳桥堪为建造大型石桥的典范,所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赞它是“福建桥梁中的状元”。
    工匠精神离不开所在行业的职业能力,离不开因地制宜、手段和工艺的创新。所谓能工巧匠,说的正是。
    缂丝技艺:精细工巧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又称刻丝,我国丝织品中一种工艺独特的制品,以千丝万缕成其工巧,堪称丝绸艺术精华。其特点是把书法或绘画艺术作品移植到丝织品上,因织造过程极其精细,所以缂丝作品既保持了原作的形象和风格,又具有丝织品纤细精巧的特色,可谓一种高水平的艺术再创造,极具装饰性、欣赏性,宋元以来一直为皇家御用。2009年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宋时期,缂丝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臻于完善,徽宗宣和年间达到了鼎盛,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作品均达到高超水平。两宋间著名缂丝艺术家沈子蕃,一生完成有几十件缂丝艺术品。作品设色高雅古朴、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秋山诗意立轴》《梅花寒鹊图》《青碧山水图》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桃花双鸟图》等均为他的佳作。其中《梅花寒鹊图》画面清丽典雅,深得乾隆帝喜爱,而今是故宫镇宫之宝。
    缂丝技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工艺?说起来有点枯燥,也不太好懂。大致说来是,先在缂丝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很细,下面衬上作品原件,织工透过经线,用毛笔将原作图案描绘在经线面上,然后再用装有彩色丝线(即纬线)的若干小梭,依照描绘的图案分块缂织。其难度就在于它不像一般的织布、织锦,梭子可以左右来回贯通,而是要根据图案的不同色彩,将每个梭子的纬线分成几段分别缂织。这种工艺叫“通经断纬”,织成的作品正反面花纹色彩完全一样。由此可见,缂丝的织造过程对织工要求极高,除了心灵手巧,织工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造诣,并且专注专业,追求完美。
    士农工商,古代工匠地位不高,其生平事迹多淹没于历史长河,但是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工匠精神却是社会生产水平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他们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著专一,不厌其烦,努力坚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而今,工匠精神已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这样的时代,古代工匠留给我们的工匠精神是一份值得我们好好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


 摘自河南旅游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