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箴言,陇海书院“河小青”志愿服务队暑期生态保护实践团早已整装待发。出发前,队员们围坐商议,将净滩、检测、调研、宣传等任务一一拆解,分工明确。工具包沉甸甸:垃圾袋、铁夹子、检测试剂、宣传手册,承载着守护碧水的初心。7月3日午后,队伍奔赴象湖湿地公园与贾鲁河畔,车轮碾过热风,远处水波如碎银闪烁,岸边绿草轻摇,仿佛在招手迎接这群护河使者。
抵达目的地,队员们即刻化身 “清道夫”,沿着河岸展开拉网式清理。骄阳似火,蝉鸣聒噪,队员们的身影却在岸边织成流动的红。铁夹子在草丛中穿梭,夹起隐匿的烟头、蜷曲的塑料袋;双手探入浅滩,捞出漂浮的饮料瓶、缠绕的渔网丝。起初动作生涩,夹子总与湿滑的垃圾 “打滑”,但很快便默契十足:“这边有玻璃碎片,小心!”“塑料袋缠在芦苇根上了,我来解!” 汗水顺着脸颊淌入衣领,在后背洇出深色印记,可当看到岸边渐渐显露出洁净的泥土与青草,每个人眼中都映着清波的笑意——原来守护一片洁净,需要无数双手弯腰的坚持。
净滩告一段落,队员们又取出检测工具,在河畔不同点位忙碌起来。采样瓶沉入水中,盛满带着水草气息的河水;试管中滴入试剂,看液体在摇晃中变幻色彩:酸碱度试纸晕开橙红,硝酸盐检测液泛起浅紫…… 每一组数据都被认真记录在表格上,如同一串密码,悄悄诉说着河流的健康状况。“这组数据超标了,可能和周边生活污水有关。”队员们轻声讨论,手中的记录笔仿佛变成手术刀,精准剖析着河流的“身体”,为后续保护方案埋下科学的伏笔。

与此同时,宣传小队带着问卷与手册,走进公园与河畔的人群中。“叔叔,您认为河流的自净能力是无限的吗?”“阿姨,您知道塑料袋扔进河里要多久才能分解吗?” 队员们的声音清脆如溪,将环保知识揉进家常话里。
李大爷接过问卷,眯眼细读,听完队员讲解后拍着大腿:“以前总觉得河水脏了跟咱没关系,现在才明白,这水就像咱的血脉,得好好护着!回家就跟娃们说,再也不能乱扔东西了!” 张先生则举着宣传手册,笑着说:“这上面的节水小窍门真实用,我得拍下来发朋友圈,让更多人看看咱郑州的河有多美,该咋疼惜她!”风拂水面,泛起涟漪,仿佛在应和这些真诚的话语——环保的种子,正借着青年的声音,在人心深处发芽。

暮色渐浓,队员们踏着余晖返程。衣衫上还沾着泥点,掌心留着夹子磨出的红痕,疲惫却被一种踏实的满足取代。指尖仿佛仍残留着河水的微凉,耳畔似有清波潺潺,那是河流的低语,也是对守护的回应。
这场“碧水行动”,不仅擦亮了岸边的风景,更让环保理念顺着河流蔓延开去。我们深知:每一次弯腰拾捡,都是与自然的温柔对话;每一份检测数据,都是写给河流的情书;每一句宣传话语,都是播向未来的种子。当青春力量汇入护河浪潮,定能让每一条河流都清澈如镜,映照着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