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的清晨,陇海书院“核星闪耀,薪火相传”志愿宣讲团的成员们背着资料袋,走进了郑州上街区金昌社区。出发前,宣讲员对着镜子反复演练着宣讲词,指尖划过王淦昌、郭永怀的照片,轻声说:“要让居民们知道,这些名字背后,是比星光更亮的精神。”资料袋里装着宣讲稿、视频U盘,还有一叠印着科学家事迹的小册子——今天,他们要把“两弹一星”的故事,种进社区的烟火里。

宣讲在社区活动室拉开序幕。当宣讲员按下播放键,银幕上突然绽开一朵蘑菇云——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的画面,带着黑白胶片的颗粒感,瞬间攫住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
“大家看,这朵‘巨莲’绽放的背后,是上万名科研人员在戈壁滩啃着干馍、算着算盘熬出来的。”宣讲员的声音沉稳有力,从决策时的艰难抉择,讲到科研人员在零下30 度的帐篷里画图纸;从苏联专家撤走时留下的“烂摊子”,讲到我国科学家用土办法攻克技术难关…… 每一个细节都像带着温度:“那时候没有计算机,一组数据要算上百遍,有人算到手指磨出血泡,就用布条裹着继续算。”
台下的居民们屏息凝神:老人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年轻人微微前倾着身子,连趴在妈妈膝头的孩童都忘了吵闹。当讲到 “成功爆炸”四个字时,银幕上的蘑菇云仿佛穿透了时空,在活动室里投下一片无声的震撼——原来那些课本里的 “辉煌时刻”,都是用无数个平凡日夜的坚守垒起来的。
“今天想给大家讲讲两个人,他们的名字,值得我们记一辈子。” 宣讲员的声音忽然温柔下来,屏幕上出现了王淦昌的照片。
“这位老人,原本是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却在1961年突然‘消失’了。”宣讲员举起一张泛黄的工作证,上面印着“王京”两个字,“这是他为了研制原子弹取的化名,一用就是17 年。17 年里,他没回过一次家,在罗布泊的风沙里,60 岁的人跟着年轻人一起爬铁塔、查数据,有人劝他休息,他说‘国家需要,我就不能歇。”
话音刚落,屏幕上换成了郭永怀的照片。宣讲员的声音轻轻发颤:“1968 年的冬天,郭永怀先生带着重要科研资料坐飞机,飞机突然失事。当救援人员找到残骸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怀里的资料完好无损——那是他用生命护住的‘国家机密’,是比生命更重的信仰。”
活动室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蝉鸣。有位阿姨悄悄掏出纸巾擦眼角,一位白发老人叹了口气:“这些人啊,是把心掏给国家了。”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两弹一星”精神六个字的幕布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

宣讲结束后,互动环节像一场温暖的接力。
“姑娘,除了这两位,还有多少人在戈壁滩里干过啊?” 一位头发花白老人问。宣讲员立刻翻开小册子:“奶奶,您看,钱学森先生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回来,邓稼先先生在辐射区留下的伤疤,还有无数没留下名字的工人、士兵…… 他们都是‘两弹一星’的功臣。”
“那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为啥还要学这个呀?” 一个小男孩突然跑到宣讲员前。宣讲员蹲下来,笑着说:“就像你学走路要站稳脚跟,国家发展也要有‘精神的脚跟’呀。这些科学家告诉我们,爱国不是喊口号,是把自己的事做到极致——你好好读书,叔叔阿姨好好工作,都是在学他们呢。”
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接过印着科学家的故事书,小心翼翼地翻开,仿佛揣进了一颗会发光的种子。

离开社区时,暮色已经漫过合欢树梢。成员们的资料袋轻了不少,心里却沉甸甸的——那位擦眼泪的阿姨说“要给孙子讲这些故事”,那位白发老人说“这才是该追的星”,还有小姑娘攥着小册子的模样,都像星星一样,亮在记忆里。
晚风里,合欢花的香气混着饭菜香飘过来。大家都知道,今天这场宣讲只是开始——王淦昌的17 年、郭永怀的最后一抱,还有无数科研人员的日夜,早已把“爱国、奉献、创新、坚守”的种子,播撒在了时光里。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当那个“浇水人”,让这颗种子在寻常巷陌里,开出更多更艳的花。
这精神从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在寻常巷陌里发芽的种子。当宣讲员的声音与居民的感叹在小院里交织,当孩子把科学家的故事记在心里,那枚“核星”的火种,就已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下了新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