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动态  总支动态
我校陇海书院举办“核星闪耀,薪火相传”志愿宣讲团活动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7-21 访问次数: 22

712日的阳光,穿过洛阳市第三高级中学的梧桐叶,在教室地板上织出细碎的光斑。陇海书院“核星闪耀,薪火相传”宣讲团的成员们,早已把宣讲主题PPT映射在教室的屏幕上——上面赫然显示着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核电站的蓝色穹顶,还有一行字:“今天,我们聊聊中国核工业的‘青春故事’。”

出发前,宣讲员们特意把史料里的“硬核知识”换成了少年能懂的语言:“要让他们知道,那些课本里的‘国之重器’,背后是一群和他们一样年轻的人,用热血拼出来的。” 此刻,看着台下坐得笔直的高中生,每个人眼里都像揣着颗好奇的星子,宣讲团的成员们相视一笑:这场关于“星光”与“青春”的对话,该开始了。

“大家看这张照片,”宣讲员举起一张带着风沙印记的老照片,“1955 年,一群年轻人背着行囊走进戈壁,他们要找的‘宝贝’,藏在石头里,叫铀。”

宣讲从建国初期的艰难抉择讲起:国际风云变幻中,党中央在一张简陋的地图上圈下“发展核工业”的决心;科研人员拿着算盘算数据,在漏风的帐篷里画图纸,冬天冻得握不住笔,就把双手揣进怀里暖一暖;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罗布泊的风沙里,有人跳起来哭,有人对着蘑菇云敬礼……

一张张老照片在屏幕上流转:穿工装的青年趴在矿石堆上记录数据,女研究员在灯下核对公式,爆炸成功后人群相拥的剪影…… 台下的笔尖沙沙响,一位同学把“19641016 日”圈了又圈,铅笔尖几乎要戳破纸页。当讲到“科研人员隐姓埋名十几年,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时,后排传来细碎的抽气声——少年们忽然懂了,“辉煌”两个字,是用多少个“不能说的秘密”换来的。

“核工业的崛起,从来不只是技术的胜利。” 宣讲员的声音陡然洪亮,“它背后站着一群人,他们的精神,比原子弹的光芒更亮。”

在介绍完核工业发展历程后,宣讲团成员重点阐释了核工业精神力量。他们指出,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勇攀高峰的品质。

屏幕上出现王淦昌的照片,旁边写着“隐姓埋名17 年”。“这位爷爷原本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却为了国家,改了名字,钻进戈壁。有人问他值不值,他说‘我愿以身许国’。”

画面切换到郭永怀,宣讲员的声音轻了些:“他在飞机失事的最后一刻,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把科研资料护在中间。当人们掰开他们的手时,资料完好无损,而他们的身体,已经烧得焦黑。”

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蝉鸣。宣讲员指着屏幕上的字——“爱国奉献、协同攻关、勇攀高峰”说道:“他们不是超人,只是把国家看得比自己重。这就是核工业的精神密码。现在,它传到了你们手里。”

“学长,现在我们不用造原子弹了,学这些还有用吗?”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手,声音里带着少年人的认真。

宣讲员笑着反问:“你们觉得,王淦昌爷爷在实验室里,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是我们好好读书!”台下有人抢答。“对!”宣讲员竖起大拇指,“他隐姓埋名,不就是想让你们能安安稳稳坐在教室里,能有底气追求梦想吗?现在的‘攻关’,可能是解出一道难题,可能是坚持一项爱好,只要带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就是在传承他们的精神。”

问题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核能发电真的安全吗?”“我们能为核工业做些什么?” 宣讲员们拿出准备好的科普手册,用漫画和身边的例子一一解答。一位同学举着宣传手册说:“我以后想学物理,说不定能研究出更安全的核能技术!” 话音刚落,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宣讲结束时,夕阳把教室染成了暖金色。学生们围着宣讲团成员寻根问底,笔记本上除了名字,还多了一行行稚嫩却坚定的话:“要当追光者”“为国读书”。

有人低头看着手机里学生发来的消息:“谢谢你们,我现在知道为什么读书了。”忽然明白,这场宣讲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场精神的接力——当年那群年轻人把核工业的种子埋进戈壁,如今,这颗种子正借着青春的风,落在更年轻的心田里。

车窗外,洛河的水波闪着光,像撒了一路的星子。大家知道,这些少年眼里燃起的光,终有一天会照亮更远的地方——因为“两弹一星”的火种,从来都在新一代青春者的手里,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