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的晨光里,陇海书院“核星闪耀,薪火相传”志愿宣讲团的成员们已背好行囊。背包里装着笔记本和录音笔,更装着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敬畏——今天,他们要奔赴北京,去触摸那片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土壤。火车窗外的楼宇渐次后退,而每个人心中,都像有颗待燃的火种,正朝着北京的方向跃动。

晨光漫过“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的玻璃幕墙,陇海书院“核星闪耀,薪火相传”志愿宣讲团的成员们已经站在了展厅入口。
脚步刚踏入序厅,一面墙的海淀老地图就撞入眼帘。泛黄的纸页上,科研院所的红圈与高校的蓝点密密麻麻,像撒在大地上的星子。“当年海淀就是‘两弹一星’的大脑,北大的教授白天上课,晚上钻实验室;清华的工厂里,师傅们用最简陋的机床造精密零件。”一位实践团队员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中关村”,那里如今是科技新地标,而当年,是藏着大国重器密码的“神秘角落”。
中央的时间轴在灯光下泛着冷光。1960年第一枚导弹升空的标注旁,贴着手写的“成功!”二字;1970年“东方红一号”的节点上,压着一张泛黄的《人民日报》,头条标题的油墨早已褪色,却仍能读出当年的沸腾。成员们的指尖轻轻落在“1970.4.24”这个日期上,忽然觉得这金属轴有些发烫——那是无数个通宵的灯光,焐热了这段历史。
“从这里出发”展区的玻璃柜里,一把旧算盘静静躺着。深褐色的木框上,算珠的棱角已被磨圆,某颗算珠上还留着浅浅的指痕。“这把算盘,它竟然算出过导弹的轨道参数。”成员们的声音放的很低,“那时候没计算机,科研人员就用它,一遍遍地算,算错了就用橡皮擦掉重算,橡皮屑堆得像小山。”再俯身细看,算盘旁的演算纸复印件上,公式密密麻麻,边缘写着“第53次验算”。墙上的老照片里,穿蓝布工装的科研人员围着这把算盘,有人用袖子擦汗,有人对着窗户哈气取暖,那年冬天,实验室没有暖气,他们就把冻僵的手放在暖气片上焐热,再接着算。
转过展墙,“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灯光下闪着光。邓稼先的展区前,一顶防护帽静静陈列,帽檐上的辐射痕迹像星轨般细密。成员们的指尖悬在玻璃上方,仿佛能摸到帽檐上残留的温度。钱学森的手稿铺在展柜里,蓝黑墨水写的公式旁,用红笔批注着“此处需再验证”。“他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时,带的不是金银,是一脑子的导弹知识。”有成员轻声念着手稿末尾的话:“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不能搞?”字迹力透纸背,像一声穿越时空的呐喊。
展区的角落,一组“无名英雄”的照片格外动人:梳着麻花辫的女研究员在焊电路,戴眼镜的青年在风雪里搬运仪器,白发老人在油灯下画图,他们的名字没刻在奖章上,却把名字刻进了“两弹一星”的基座里。“这才是‘无私奉献’啊,”有人感慨,眼眶里的光,与展柜里的灯光交相辉映。
“筑梦新征程”展区的光骤然明亮。“东方红一号”备份星的太阳能板部件,与“天问一号”火星车模型并排而立——前者的银灰色已有些斑驳,后者的金色仍闪着锐气,半个多世纪的时空在展柜里相遇,像一场跨越代际的接力。

志愿宣讲团成员们站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门前,指尖不自觉地按在背包“两弹一星”精神的字体上——里面装着连夜整理的航天大事记。今天,他们要去赴一场“与星辰的约会”。
一进馆门,展厅中央的“宇宙”就撞入眼帘:地球仪静卧在中央,周围的卫星模型沿着金属轨道缓缓转动,银灰色的舱体反射着冷光,轨道的弧度像被圆规量过一般精准。“你看这轨道交织的样子,多像科研人员的手稿,每一笔都不能错。”有人轻声说,话音刚落,仿佛就听见了卫星掠过大气层的呼啸。
蓝色展板前早已围满了人。北航在火箭领域的成就像展开的画卷:早期的探空火箭模型旁,贴着泛黄的试验记录,某页写着“第17次失败,燃料配比需调整”;现代运载火箭的图片下,标注着“2023年成功发射,搭载3颗通信卫星”。成员们的指尖划过“首次成功”的字样,忽然觉得展板有些发烫——那是无数个日夜的灯光,烤热了这块金属。
空间站模型展区成了“探秘现场”。成员们蹲在地上,鼻尖几乎贴着玻璃:舱体的对接处有细密的齿轮,太阳能帆板的支架薄如蝉翼,连舱内的模拟座椅都刻着防滑纹路。“据说真实的空间站,每个零件的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一位成员边说边用手指比划,仿佛能听见舱内仪器的嗡鸣,看见航天员在里面调试设备的身影。
在最后的玻璃展柜里,航天器模型小巧却厚重。成员们的指尖悬在玻璃上方,不敢触碰——那枚迷你卫星的太阳能板上,还印着缩小的“中国航天”字样;那枚火箭模型的尾焰处,涂着仿真的灼烧痕迹。“这不是模型,是把星辰大海装进了玻璃柜啊。”有人感慨,指尖的温度透过玻璃传过去,像在与半个世纪前的科研人员击掌。

暮色中的科技园亮起灯火,与博物馆的星辉遥相呼应。成员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里都带着滚烫的温度。
从老厂房里的算盘到现代科技园的芯片,从“东方红一号 的单星闪耀到“天宫”空间站的群帆竞发,航天精神从来都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基因。
离开时,回头望见 “东方红一号” 模型仍在暮色中矗立,像在说:“路还长,星还远,你们的征途,才刚刚开始。”成员们忽然明白,当他们把钢铁里的坚韧、星空中的执着讲给更多人听时,那些藏在齿轮与星轨里的精神火种,终将在新时代的星途上,燃成更亮的光。
毕竟,最动人的航天故事,从来都写在接力者的脚步里:前辈们把星星摘下来,我们要让星星连成河,让更多人看见,那片属于中国的星空,有多辽阔。
未来的宣讲台上,当他们说起那台老式计算机、那个闪耀的“东方红一号” 模型时,一定能让更多人懂得:“两弹一星”精神从不是历史的尘埃,而是照亮前路的星光。这星光,曾让中国挺直脊梁;而今,要靠无数青春的手,让它永远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