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的晨光里,陇海书院“核星闪耀,薪火相传”志愿宣讲团的成员们再次背起行囊。出发前,大家对着“铀的三生三世”主题PPT反复推演:“要让社区大爷大妈、小朋友也能听懂铀的故事。” 资料袋里装着矿石标本图、核工业海报,还有为互动准备的小问答卡——今天,他们要去洛阳涧西区天津路电厂新村社区,把核工业的故事,讲进寻常巷陌的烟火里。
走进社区,墙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 河南省示范'四组一队'示范社区“、“ 河南省2023年度巾帼志愿服务优秀社区”等牌匾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社区负责人笑着迎接:“咱这儿的老住户,好多都跟工业发展史沾着边,就爱听这些实在的故事!”

宣讲在居民们的期待中开场。“今天咱们不说复杂的公式,就聊聊‘铀’这颗神奇的星子,它有三辈子的故事呢。”宣讲员举起一张铀矿石的图片,青灰色的石头上嵌着金属光泽,“第一世,它是深山里沉睡的星子。上世纪50年代,地质队员背着馒头进戈壁,用小锤敲遍千座山,才把它从岩层里请出来。光提炼一克铀,就要经过上百道工序,科研人员的手泡在化学药剂里,常常脱皮起泡……”居民们的目光紧紧跟着图片:有位戴老花镜的大爷凑近了些,手指点着矿石的纹路,像是在触摸当年勘探队员的足迹。
“到了第二世,它成了国之重器的心脏。”宣讲员切换出原子弹爆炸的示意图,声音陡然郑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里的铀,就是这些‘星子’变的。那时候没先进设备,科学家们用算盘算数据,算到深夜就趴在桌上睡,醒来继续算。有位老研究员说,他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看着自己亲手提炼的铀,变成了保卫国家的‘盾牌’。”台下响起细碎的赞叹声。
“而现在,它正过着第三世——温暖万家的日子。”宣讲员笑着放出核电站的图片,“看,这些冒着白汽的厂房,靠铀发电,照亮了千万户的灯。咱洛阳的不少家庭,用的电就可能来自核能呢。”从深山矿石到国之重器,再到万家灯火,铀的“三生三世”在讲述中流转,居民们眼里的好奇渐渐变成了自豪,原来那些看似遥远的“核工业”,早就在默默温暖着生活。

宣讲结束,一位小朋友的妈妈率先提问,手里还攥着刚领到的科普宣传手册。“小同志,铀这东西听着厉害,平时接触得到吗?安全不?”“您放心,咱们生活里的铀含量极低,而且核电站的防护措施比保险柜还严实呢!”宣讲员拿起防护示意图,比划着解释,“就像给铀戴了好几层‘安全帽’,一点都漏不出来。”
扎高高马尾辫的小姑娘举着画纸跑过来:“哥哥,我画了铀的三辈子,对不对呀?”纸上歪歪扭扭画着石头、蘑菇云和电灯,宣讲员蹲下来给她点赞:“特别对!铀看到你画它,肯定特别开心。”
还有位年轻人感慨:“以前总觉得核是‘厉害东西’,今天才知道,它既能保家卫国,又能当‘好帮手’。你们讲得真明白!”阳光透过窗棂,照在问答声里,像把科学的温度,悄悄注入每个人心里。

互动环节结束后,在社区负责人的带领下,宣讲团成员参观了电厂新村社区。大家先后参观了社区的志愿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巾帼志愿岗、抗疫文化长廊等场所,详细了解了社区的党建工作、志愿服务开展情况以及在疫情防控中取得的成绩。看到社区内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完善的服务设施,宣讲团成员们对社区的治理成果和志愿者们的奉献精神表示由衷赞叹。转过街角,志愿服务站的牌子格外醒目,墙上贴满了志愿者的笑脸照——有帮老人理发的,有给孩子辅导功课的,还有疫情期间守在卡口的。“咱社区的志愿者,平均年龄65岁,却干着最有活力的事。”工作人员的话里满是骄傲。
宣讲团的成员们驻足良久。原来,“奉献”二字,不仅写在核工业的历史里,也刻在社区的日常中——这里的老党员、志愿者,不正是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两弹一星”里的担当吗?

“今天才懂,‘两弹一星’精神不只是历史,更是能长在生活里的。”一位成员轻声说。铀的“三生三世”,从保家卫国到温暖民生,不正是精神落地的模样吗?而社区里那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又何尝不是“两弹一星”精神在寻常日子里的回响?
车窗外,洛阳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无数颗温暖的星。当铀的故事混着社区的烟火气,当奉献的精神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传递,那颗名为“两弹一星”的火种,正在更多人心里,悄悄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