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园动态
二七书院开展“弘扬中华文化,传承非遗经典”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4-09-01 访问次数: 5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郑州铁院二七书院组建了一支由10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缘梦非遗”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实践队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赴学校驻地社区、河南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地开展“弘扬中华文化,传承非遗经典”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站——宁馨苑社区,实践队员们拜访了一位空竹非遗爱好者王先生。他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空竹的由来、发展现状、抖空竹的技巧以及他与空竹的故事。 

王大哥刻苦学习空竹动作,不断磨练技艺,熟练掌握之后,更是发挥创意,将空竹与太极拳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他不仅致力于自身空竹技艺的精益求精,更怀揣着将这一非遗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和伟大目标。随后,实践队员们在王大哥的悉心指导下,亲身体验了抖空竹的魅力。其中团队里来自云南宣威的张宗发同学,很快就能把空竹抖起来,他表示,也要坚持练习,把这门技艺带回到自己的家乡,让更多人也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空竹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先人的智慧。而我们也应当肩负起责任,积极参与到非遗传承的行动中来,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第二站,实践队员来到了作为展示华夏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窗口-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以其宏大的规模、精美的文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国历史的必访之地。馆内陈列的文物种类繁多,从石器时代的简单工具,到商周时期的青铜重器,再到唐宋时期的瓷器书画,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勤劳。实践队员们在这里开展了“千人签字”活动,邀请游客们保护和传承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站,大家来到了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从仓颉造字到“一片甲骨惊天下”,从青铜钟鼎上的金文到简帛文字,从文字一统到汉字简化改革……中国文字博物馆清晰地记录了汉字的漫长发展历程,尽显中国文字文化之美。

在这里,实践队员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如何从远古走来,历经沧桑,却始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根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始终不变。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其中的精神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并在清朝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民众的生活愿望。

实践队员们拜访了新一代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他潜心学习年画技艺,致力于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根据当下年轻人的喜好,制作出帆布包、抱枕、油纸伞等一系列年画衍生产品,得到大家的一众好评。

如今,朱仙镇木版年画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看见”,用来装点美好生活,表达幸福期许。一代代年画非遗传承人守正创新,赋予从古老岁月中走来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唤起更多年轻人的文化共情,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从空中飞舞的空竹,到惟妙惟肖的古文物,再到巧夺天工的年版画,实践队员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宣讲和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走出去,学进来。实践队员们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火种,将继续以传统文化为媒介,影响更多的青年学子参与开展各类非遗实践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