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艰苦创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两学一做”
发布时间: 2016-08-22 浏览次数: 1402

——我校顺利实现办学主体迁移

2015年至2016年,新校区二期工程快马加鞭开工并陆续竣工投入使用,2016年初学校党委审时度势做出了2016年9月份办学主体全部搬迁至新校区的决策。党委的决定,就是行动的号令!暑期,冒着酷暑炎热,排除重重困难,最后一批9个院系和2个教辅单位搬迁至新校区,终于结束了长年多校区分散办学的局面,办学重心移至新校区,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征程。各级党组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以身作则,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积极投身到新校区搬迁的艰苦战斗中,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两学一做”。

服从大局,众志成城战一线

随着招生逐年增多,原有老校区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多校区办学耗费了许多宝贵资源,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康复校区资源处置工作也倒逼搬迁;新校区功能不断完善,已具备成为办学主体的基本条件。这一切决定了整体搬迁新校区势在必行。

今年5月底学校专门召开会议,就整体搬迁的组织领导进行了安排部署——分工负责,周密组织,相互配合,服务跟进,一场鏖战酷暑的搬迁攻坚战吹响了集结号。涉及搬迁的单位把方案做在前头、做在细处,第一时间召开本单位搬迁部署会,传达党委的安排,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党总支动员全体党员主动承担急、重、难的任务,争当先锋。平均每周2次的院系搬迁协调会专题研讨问题,解决困难,整体推进。

强核心,固堡垒,各级党组织在搬迁中充分发挥作用。今年暑期搬迁是2012年首批搬迁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紧、工作量最重的一次,是办学重心移至新校区的关键。在各项工作交织、多重困难叠加的情况下,校党委要求各级党组织将整体搬迁这项重中之重的任务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实践,切实增强和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历时2个多月的搬迁,各单位领导班子重心下移,驻守一线,协调解决问题;院系主任和党总支书记靠前指挥,紧盯现场;党员与骨干教师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电气工程系领导班子成员对20个大型实验实训室、3个教研室和2个办公室进行了包干分工,机电工程系总支开展了“我为搬迁做贡献”活动,电子工程系总支建立了包保责任制,实践教学中心党员干部带头连续奋战,后勤服务集团成立了以党员为主的工作队。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各单位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工作协同,克服一切困难,确保了搬迁按计划如期推进。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为了如期完成搬迁任务,老师们不仅在讲台上、在实训室中教书育人,更在艰苦的搬迁现场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校的奉献。机车车辆学院韩增盛教授虽然心脏不适,但仍坚持来回徒步奔波在实训室和搬迁车辆之间,充分展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情怀;机电工程系王兰兰老师感冒发烧38℃多仍坚持押车到新校区,毛胜辉老师孩子放假没人带,就把孩子带在身边参加搬迁;电子工程系谢丹、郭晓静两位老师怀着身孕也到搬迁现场看管物品,做力所能及之事。后勤服务集团在总经理和总支书记带领下齐上阵。副总经理路博天天紧盯校舍改造、空调安装等现场,多年下肢静脉曲张因每天长时间站立而严重发作,却不肯遵照医嘱住院治疗;副总经理秦博天天驻守在康复校区,确保了在搬迁和移交过程中学校资产不流失、不损坏;总务科长李昭琪负责搬迁车辆调度,总是天刚亮就出现场、天黑透才下班;57岁的老党员陈子延为避免车辆装载不满总是爬上爬下,搬迁期间一天也没休息过。在这场热火朝天的大搬迁中,许许多多的普通教师也投身其中,干劲十足。机车车辆学院李建民教授不顾高温和大雨跟随搬迁车辆在新老校区间往返,运输管理系孙仕明老师为保证城轨行车和票务等实训室的准确拆装天天泡在现场。

截至目前,搬迁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11个教学、教辅单位的实验实训室和办公室全部搬迁至新校区,共动用车辆719台次,平均每天60台次,搬运重型设备168吨。

艰苦奋斗,科学组织厉节约

整体搬迁任务繁重,头绪繁多,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怎样才能做到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节约并保护好学校的资产,这对搬迁工作的所有参与者都是极大的考验。每周的搬迁协调推进会上,每个单位都提前做好功课,汇报搬迁进度,列出问题清单,提出推进建议,体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

轨道实训楼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大大小小近300个房间,7个院系和教辅单位要整合搬迁在一栋楼内,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为了合理安排搬迁,实践教学中心先后3轮对新老校区场地进行逐一实地察看,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制定了搬迁方案,对各院系搬迁顺序、车次、路线、联系人等进行了周密安排。针对大尺寸、大重量设备搬迁实际,相关院系提前测量数据,咨询基建部门,联系专业厂家,避免了电梯和新修道路遭受损坏。运输管理系在3个实训室招标搬迁中,主动提前着手,认真调研工期和预算,要求厂家加派技术人员,硬是把需要两三个月的工期压缩到了20天。机电工程系现代电气装调、自动生产线和PLC实训室的实验台超出了门口大小,他们拆掉窗户玻璃,从窗口将设备进场,所有人员一直忙到凌晨1点,终于解决了难题。为了将搬家公司的运力发挥到极致,后勤服务集团紧盯搬家公司每天安排车辆往返两次,为解决老校区之间交通堵塞的难题,因地制宜租用机动三轮车3300余次。一位负责组织搬迁的干部坦言,搬迁时接打的电话比平常多了两三倍。

“要强化节约意识,突出成本意识。”各单位在搬迁中始终遵循校党委提出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要求。为了保证康复校区如期置换,学生工作部赶在学生放假离校之前组织搬迁,联系移动公司赞助搬迁车辆,动用30台大巴车搬迁近2000名学生,共为学校节约资金3万余元。为了清除校园中的杂草,学生工作部和团委负责人亲自带领学生在烈日炎炎下拔除杂草。实践教学中心安排8名老师带领29名无线电协会成员对6个公共机房进行了综合布线和调试恢复,对老校区投影设备进行了统一拆卸,对老校区旧桌椅进行了挑选再利用,节约资金近万元。后勤服务集团提前对老校区的设备设施进行摸底清查,对原有资产再利用作出合理安排,对搬迁后遗留物品进行登记入库,最大限度做到物尽其用。搬迁任务仅仅依靠搬家公司、吊运公司远远不够,打包、押车、清点物品、卫生保洁、值班、校园美化等需要大量人手,辅导员参与进来了,休产假的女同志提前回到了工作岗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社团骨干等也轮番上阵。建筑工程系发动学生肩扛手抱,把测量仪器、线桥隧模型搬入轨道楼,电子工程系叫上了中兴公司驻守学校的老师一同值班……所有涉及搬迁的单位充分发动群众,动员了各种可以动员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搬迁成本。

“铁院是我家,发展靠大家。”广大干部职工以建设性的心态投入搬迁,主动拿主意、想办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善为会为,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精神。

无私奉献,迎难而上斗酷暑

在搬迁与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交织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两不误,最能检验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搬迁开始,适逢期末考试、毕业生离校,而且6至8月正值盛夏,在这种湿热难耐的“桑拿天”搬迁,困难可想而知,但为了保证9月份如期开学,没有一个人喊困难、讲条件,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各单位在做好期末毕业生离校、批改试卷、登记成绩、资料归档等常规工作的同时,马不停蹄进行物品整理,设备拆解、编码、打包,为搬迁做准备。7月1日,期末考试刚一结束,康复校区就进入到紧张的学生搬迁准备中,从下午一直到深夜,国际教育学院、电气工程系等院系领导和辅导员一直忙碌在学生宿舍,帮助学生整理行李,给学生打气鼓劲,7月2日早上6点,他们又伴随第一批搬迁车辆赶往新校区。机车车辆学院、机电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等院系一边备战全国行业性教师和学生技能大赛,一边保证按期搬迁;建筑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分别承担了国家级和省级高职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既要保证培训质量,又要服从搬迁大局。相关院系统筹协调,抽调骨干,加强力量,做到了两不误。

工科院系的搬迁,实验实训设备是重中之重。设备拆装是一大难题,钳工实训台、变压器、柴油机、车床等设备,轻则300斤,重则500斤,甚至达1吨以上。为了在最短的时间装车、起运、卸载和恢复,尽可能节约吊装费用,各单位组织骨干力量在搬迁之前紧张地对设备化整为零,力求拆解到位,有些实训室仅设备拆解就花了2周时间。搬迁后的实验实训设备安装、调试仍然困难重重,除部分设备需要厂家搬运恢复外,大部分都要老师们自己动手,甚至要亲手操作手动液压搬运车移动大型、重型设备。电子工程系派出14名教师以挂职锻炼的方式参与25个实训室的恢复重建,以此锻炼和检验教师的专业技能。轨道楼为了满足各专业差异化的需求,需要进行室内供电布局改造、门窗改造和加隔断,各院系和实践教学中心专门安排人员在轨道楼轮流值守,配合基建改造。尽管汗流浃背、腰酸腿痛,但没有人喊过一声累;尽管闷热异常,蚊虫叮咬,但没有人抱怨过一句苦;尽管日复一日、繁杂琐碎,但没有一个人马虎应付。正是党员干部和广大教职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能够在短短两三个月内顺利完成办学主体搬迁至新校区的重大任务。

在新校区整体搬迁这场伟大的历史实践中,我校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切实践行“两学一做”要求,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打赢了搬迁攻坚战,全体教职工磨砺了艰苦创业的坚强品质,焕发出难能可贵的敬业精神,彰显了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为学校爬坡过坎、二次创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校园中,铁院人上下一心,只争朝夕,开启了披荆斩棘、再创辉煌的崭新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