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如何应对“秋老虎”
发布时间: 2023-08-28 浏览次数: 101



                          作者:吴敏                      审核:张隽永                      编发:吴敏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也叫“出暑”,民间素有“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之说,意味着暑气逐渐退去,天气由热转凉,此时早晚温差较大,昼热夜凉,而午后高温暴晒的天气就像老虎一样蛮横霸道,不受控制,俗称“秋老虎”。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饮食方面:清淡为主,合理饮食,保证饮食多样化。从中医角度来看,处暑前后降雨减少,天气干燥,此时尚有夏末之余热,燥与热合,侵犯人体,易灼伤肺津,影响肺气的宣降,甚至伤及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可出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状。故饮食宜多选用具有养阴润肺或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如银耳、梨、百合、玉竹、黑芝麻、罗汉果、豆类等。
        推荐食谱:玉竹排骨汤
        主要食材:排骨150g,玉米150g,玉竹20g,大枣2枚,生姜3片,盐适量;
        主要功效:有滋阴润肺、清热除烦、益胃生津等功效。适合秋季食用,对肺燥咳嗽、口干舌燥、便秘、热病伤津等有一定的作用。如脾胃功能虚弱,可适当搭配山楂、鸡内金等帮助消化。
营养分析:本汤品中排骨为肉类,富含优质蛋白、铁等;玉米为杂粮类,富含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玉米和排骨,主副搭配,营养价值高,本汤品不仅有助于增强体力,改善便秘,提高抵抗力等,而且也可以补充体液等。
        运动方面:俗话说“秋后练背,人活百岁”,秋天可以多做一些肩背部的运动或按摩,也可以选择快走、慢跑、太极拳、健身操等运动形式,运动量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形劳而不倦”为宜,不宜做剧烈运动,避免因汗出过多而伤津,加重秋燥。
        起居方面:处暑时节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阳气也逐步内敛。此时人体易出现乏力、嗜睡等,俗称“秋乏”,建议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有利于缓解秋乏。长时间工作后,也可有意识地多伸懒腰,有学者认为,多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让人神清气爽。此外,处暑后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应适当添衣,不能过度追求“秋冻”,避免感冒等疾病发生。
        情志方面:中医认为,秋与悲相应,自古也有“悲秋”之说,故处暑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消极的不良情绪,此时应主动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可以选择听音乐、散步、钓鱼、外出游玩等,或者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比如唱歌、跳舞、绘画、弹琴等方式,及时疏泄不良情绪。
        在疾病预防方面,秋天以过敏性鼻炎和泄泻为多。这多和夏季过度用冷气或吃冰镇生冷损伤肺脾肾有关,寒邪冰伏体内,遇到合适的机体体质和时空,形成复合致病因素而发病,平常保健可以双手大鱼际对搓发热,而后置于迎香穴上,另外,坚持慢跑,增强体质很重要,每天慢跑20分钟,坚持三个月,能促进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血液循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次,秋季瓜果多,中医认为,凡果必降,由于长夏机体气血趋向于表,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因此,平素脾胃功能差的朋友根据自己身体条件适当减少水果或不吃性寒水果,禁食冰镇水果,多食豆类五谷类食物。这些不适采用上述方法干预不好转,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
        综上,处暑养生应从饮食、运动、起居、情志等方面着手,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起居有常、调畅情志等,重点关注秋季高温反弹,预防秋燥,减少“秋乏”及秋季常见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