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让红色基因跨越地域传递。2025年7月至9月,陇海书院“核星闪耀,薪火相传”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开展跨省宣讲与研学之旅。从河南到北京、辽宁,团队成员先后走进社区、校园与科技场馆,以“流动课堂+沉浸式体验”的形式,将“两弹一星”的精神力量传递至基层群众与青少年心中。
首站河南:社区校园双线发力,精神宣讲有温度
“核星闪耀,薪火相传”团队将首站落在河南,紧扣“让‘两弹一星’精神可听、可看、可感”的目标,在社区与校园同步搭建精神传播阵地,用贴近群众的形式,让红色精神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
在社区场景中,郑州市上街区金昌社区、洛阳市涧西区电厂新村社区的宣讲现场早已布置妥当,从“两弹一星”研制背景、关键节点到科研先辈的工作日常,一张张黑白照片、一段段文字注解串联起波澜壮阔的历史;投影屏上循环播放着团队走访老兵、科研工作者后代录制的口述短视频,质朴的语言还原出戈壁滩上的艰苦岁月与坚定信念。宣讲时,团队成员避开晦涩理论,用“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回国”等故事为切入点,搭配仿制的算盘、手稿等道具,生动解读“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听众们围站在宣讲志愿者前轻声交流,或拿起团队准备的资料手册细细翻阅,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主动询问细节,借着实物与故事,向孩子传递老一辈的奋斗精神。
在校园环境中,团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打造分层式精神传递课堂。走进洛阳市第三高级中学,团队以“科研精神与青春担当”为主题,将“两弹一星”研制历程与当下科技热点结合,通过对比“当年科学家用算盘计算数据”与“如今AI助力科研”的差异,引导高中生思考“新时代青年如何接过精神接力棒”。
活动中,不少同学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感悟,写下“以先辈为榜样,勇担科技报国使命”的誓言。而在周口市钱店镇大庄村小学,团队则以趣味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通过动画短片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故事,再手把手指导孩子们用气球编出火箭模型。
北上研学:场馆里沉浸式感悟,科技自信更坚定
离开河南,“核星闪耀,薪火相传”团队北上,在北京、辽宁多地场馆开启研学,首站以微宣讲破题,后续以深度参观深化感悟。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团队围绕航天器实物聆听讲解,结合航天发展史分享科研先辈攻关故事,加深理解。走进北京卫星制造科技园“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观察卫星零部件加工时,成员们借微宣讲补充“两弹一星”时期“大力协同”案例,直观展现奋斗精神。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团队透过相关机床、仪器回望工业支撑科技突破的历程沈阳科学宫内,团队体验模拟实验装置,在操作中直观理解科研工作的严谨,进一步坚定科技自信。
此次“核星闪耀,薪火相传”团队的跨省行动,累计串联8个活动场所,这场跨越多省的精神传承之旅,不仅让“两弹一星”精神在互动中扎根,更搭建起红色基因传递的桥梁。未来,团队将继续以多样化形式拓展传播边界,让“热爱祖国、自力更生”的精神火种,在更多人心中点亮,持续为新时代发展注入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