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教育的新时期,建设和谐校园是学校当前的主要任务,后勤工作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积极创建和谐后勤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笔者认为要唱好五“不”曲。 一不做表面文章。后勤工作非常具体,吃喝拉撒,修修补补贴近师生日常生活的小事多。“群众利益无小事”,干好后勤就要从小事入手,每疏通一次管道,抢修一次漏水,落实一条意见,采纳一个建议,开好一顿饭,服务中一个微笑,对学生的一份关爱,都能体现为师生服务,都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后勤人注重实事求是,不做表面文章。这就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主动热情地为师生作点实事,不要大唱与时俱进的高调,建设和谐后勤要从细节做起,从我做起,要把工作做实做细,用汗水和实绩换取师生的满意,这样我们就向和谐后勤迈进了一大步。 二不当事后诸葛亮。后勤工作往往是熟悉而又非熟知的,有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要真真做起来往往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每办一件事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特别对解决师生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必要进行充分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不同的意见讲在工作开始之前,工作一旦决策,就要一心一意把它干好,即使问题出来了,也坚决不当事后诸葛亮,事后小聪明弥补不了现成的损失,对工作有害而无一利,甚至影响同志之间的关系,影响队伍团结稳定,降低今后的办事效率,这是后勤工作成与败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宁可在事先争论个天翻地覆,决不能当事后诸葛。 三不带不良习惯。大多数学校对后勤人员的配备要求不是很高,如:食堂、公寓、物业、环卫、绿化都招聘了好多临时工,这本来是件好事,即解决了学校的用工问题,又为广大待业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临时工,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志到了工作岗位后,没有完全丢掉不良习惯,具体表现为:有的说话粗鲁,有的性情怪僻,有的不讲究卫生,有的不团结同志,团队意识较差等等,导致工作不协调,服务跟不上,事情干不好,师生不满意,经常受批评,给后勤管理工作带来好多麻烦。因此,加强文明习惯的养成,提高个人修养水平,也是后勤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帮助这些同志改正不良习惯,积极创建文明和谐的后勤人际环境和文化氛围,让觉悟不高的同志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早日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精业务的后勤工作者。 四不要讲得失。笔者在这里讲的得失主要是指总结工作经验的得与失。后勤部门、同志个人工作一段时间,坐下来认真总结一下经验是大有好处的,以求在今后工作中发扬成绩,取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总结工作要讲“得”,不能漏“失”,“得”是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失”是用代价换来的更为宝贵的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前无范例,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正规的后勤专修院校,培养后勤管理的专门人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路子是我们后勤战线全体同志自我实践探索出来的。所以,研究后勤工作问题往往要从“失”中着手,重点在于寻找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既要知“得”,尤其要讲“失”,这就为下一步工作找到了鲜活的题材和改进提高的依据,从而把今后工作干得更加漂亮。 五不去争扮主角。主角与配角的争论是后勤人员长期争论的热点话题。客观的讲后勤工作是专门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和保障的,为学校全体师生生活服好务是后勤人员应尽的职责。所以,在学校学生永远是主体,没有学生的学校是不存在的。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教学是重点、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当然演主角,后勤人员只能扮配角。后勤部门的有些同志认为自己的工作有多么多么重要,工作一旦出了问题学校的教学与生活秩序就会乱套,从而把自己扮演成担当重任的主角,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上,主角总是由为数不多的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扮演,其余大部分人是演配角的,但要演好配角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起码要有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心理素质,还必须具备“螺丝钉精神”,拧在那里就要在那里闪光发亮。 总而言之,后勤工作是一个既普通平凡又非常重要工作,创建和谐后勤,就要从普通平凡的一点一滴做起,克服不良的习惯,创建文明氛围,才能把后勤工作干好,和谐校园就会向我们招手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