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研讨
当前位置:首页  改革研讨

高校后勤需要“ISO”吗

发布时间: 2015-05-14 文章作者: 审核: 编发: 浏览次数: 56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进行到第八个年头,在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基本实现了服务实体从学校行政系列中剥离。至此,政府的推动力在逐步减弱,市场的推动力将越来越强。市场的推动力既来自于竞争。

改革的发展趋势是,随着高校自身需要逐步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在高校领域的竞争力,定会推动后勤服务走向社会化。能否看到这一趋势,敏感的察觉到来自市场的压力在逐步加大。是关系到后勤实体今后如何生存、发展的战略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然向着后勤服务市场化发展,尽管可能不会发展为一个完全的市场,但后勤实体面对竞争的压力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我们需要“ISO”吗?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为帮助那些需要在相应领域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组织,而制定的管理标准。但是否采用这些标准则完全根据组织自身的需要。只有采取自愿的原则,才能保证标准在组织内的有效实施。只有保证有效性,才能真正帮助组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这些标准经过多年的推广应用和不断修订,在全世界范围取得了巨大成功,充分验证了其对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性。得到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相关管理机构的认可。尤其是取得了市场的认可,成为推动企业主动参与认证的强大动力。在国内外的许多商务活动中,未通过认证的企业,被认为缺乏有效管理而被排除在外。

可见,是否引进“ISO”管理体系,应取决于组织是否有建立科学管理体系的需要,而不是一种时尚追求。国内的贯标单位大多出于三种心态:一是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为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严谨、规范的管理体系;二是商务活动要求有一块“ISO”的牌子;三是对“ISO”管理体系并无了解,仅仅是为了赶时髦,作为一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已。有后两种心态的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很难认真实施(因为实施起来“太困难、太麻烦了”)。

感受不到市场压力,没有市场需求,对提高管理水平尚无迫切需要,就不必要急着去做“ISO”,不要把它当花瓶买回来。否则每年要花不少钱请认证机构进行监督审核,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制造”成百上千份的证据,岂不是“花钱买罪受?”最终会感到它是一个甩不掉的包袱。国内有些企业在通过认证两三年后又放弃了继续按标准执行,退出这一行列,就是上述原因所致。高校后勤实体在选择是否引进“ISO”管理体系时,应认真对本单位的状况,特别是最高领导层是否有“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的需求,进行一下自我评价是必要的。否则盲目引进该标准,并不一定会有效。

随着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原有的后勤实体(企业)必将面对竞争的压力。迎接挑战的核心措施就是尽快提高我们的内部管理水平,从而尽快走向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目标必须设定为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师生与顾客的需求。当一个组织面对市场压力,感到必须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使企业管理能力得到市场的认可时,引进“ISO”应是较好的途径之一。

 

二、“ISO”能为我们做什么?

成千上万的企业到海尔参观学习,而学成者寥寥,为什么?就是因为很多企业领导者总想找一个省心省力的“捷径”来做好企业管理。以为海尔的“OEC”管理模式既然在海尔有效,应该可以搬来用在自己的企业也会有效。但张瑞敏告诫说:“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的模式挺好的,但是学不来,就是太苦了。但在中国的企业,你不这么干,我看是不行的。”反过来,许多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其管理模式却与海尔的“OEC”管理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他们并不一定到海尔参观学习过。可见,科学的管理,其基本理念、应用的方法都是相通的。“ISO”管理体系虽然是质量、环境与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但这三者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所涉及的管理内容和控制要素覆盖了内部管理的绝大部分。一旦建立起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企业的其他内部管理(如:成本控制)完全可以纳入该体系进行有效控制。

已经获得“ISO”管理体系认证的组织数以万计,但其所发挥的作用却千差万别,有的能有效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有的仅仅是化钱买到一块漂亮的招牌。虽然这都是市场的需要,企业的内在变化和市场表现却很不一样。其根本原因是“ISO”管理体系仅仅为组织搭建起一个科学的管理平台,或称其为“建立科学管理的工具”,而不是一济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这个平台上要靠组织自己的努力去搭建起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作为“工具”当然是用则有效,不用则仅是摆设。

有些已通过认证的企业,或个别咨询、认证单位,出于商业需要,将通过认证的管理说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显然是夸大的不实之词,应该明白,通过认证,只是达到了国际“ISO”机构所要求的入门水平。距国内外优秀企业,如:“海尔”的管理水平还很远。即便如此,就高校后勤目前的管理水平而言,引进“ISO”管理体系的促进作用仍是非常有效的。“ISO”管理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以下科学管理必须的基本结构: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价值取向和管理目标。

2、对社会和企业员工负责的质量、环境和健康安全承诺。

3、过程控制与系统控制的管理方法。

4、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绩效的基本路径。

以上述四条,对照当下我们高校后勤实体的管理状况,是有很强针对性的。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长期形成的行政性职责观念。实现从“完成职责”到“满足顾客需求”的观念转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对社会和企业员工负责的质量、环境和健康安全承诺,是促进管理者将管理的关注点转向提高服务质量、保护环境和员工健康安全,提高自身竞争力方面来的强大动力。过程控制与系统控制的管理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建立科学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和由粗放型转变为精细管理的有效方法。

持续改进,将破除高校后勤干部因循守旧,形成不断管理创新的观念,从目前的低水平管理逐步提高到较高水平的途径。

可见,一旦引进“ISO”管理体系,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管理体制改革将会有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北师大物业中心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引进“ISO”,领导者应有的思想准备

1、必须强调的是,“ISO”管理体系只是个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管理体系的工具,而不是一条可以省力的“捷径”。管理者不能指望“一朝引进,立竿见影”的效果。长期以来高校后勤干部、员工形成的行政管理习惯会对新体系管理形成强烈的抵制。新旧管理体系的交替会产生诸多矛盾,也会使领导者感到无措、困惑,以至对新体系是否适用产生怀疑。此时如果领导层,特别是一把手思想准备不充分,改革的决心与信心不足,极可能导致半途而废。一些单位在“贯标”之后形成的管理长期“两张皮”现象,原因多出于此。解决的办法只在领导者(一把手)自身,即亲自掌握“ISO”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只有自己明白了才能树立信心,指导下级的实施。如果自己昏昏,自然使人昭昭。说它是“一把手工程”,决不为过。“贯标”之初,辅导老师告诉我们:管理体系一旦建立,领导者就会省心、超脱。但实践告诉我们,这是长期艰苦努力的结果。而体系建立的过程则是领导者最为艰辛、费力的时期。

2、“ISO”管理体系的建立,从本质上说是后勤管理由行政事业型向企业型的转变;由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转变。管理方式由松散、粗放向严格、精细转变。这一转变对原有后勤的干部、员工而言,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变化。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每一位普通员工的职业观念、服务理念、工作方式以至作业习惯都必须跟着改变。可想而知,其难度之大,绝非一年半载可毕其功的。如前文所述,“ISO”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所以没有员工的自觉参与,管理体系就很难充分发挥作用。从引进标准开始,直到管理体系确立的全过程,所伴随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干部、员工的全方位转变:本质上是企业文化的再造,其基本方法就是连续不断的全员培训。领导者必须在一开始就认识到,“培训”在建立科学管理体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须长期不懈、坚持始终。

3、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后勤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要建立符合“ISO”标准的管理体系,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事情。不是三年五载可以完成的。领导者必须确立“十年磨一剑”的决心与耐心。必须排除搞“花架子、政绩工程”的心态,树立扎扎实实、艰苦努力,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ISO”标准中的“持续改进”方法,为我们铺就了一条稳步提高管理水平的道路。从实践过程看,贯彻该标准的过程就是一个成效逐步显现,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与决心,一定能坚持到科学管理体系的确立。

就高校后勤改革而言,这也是一项管理创新的工程,是一项开拓新局面的事业,是值得我们为之付出艰辛和奋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