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后勤总公司 周洪波
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并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引进精细化管理是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实现新目标,迈向新高度,接受新挑战而提出的新要求。在此结合后勤工作实际,浅谈精细化管理在后勤管理中运用的几点看法。
后勤企业引入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后勤企业要想发展,要想有地位,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将后勤服务工作做得更实在、更全面、更优质的需要,是后勤企业建立品牌,增强务实性,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是适应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建立节约型后勤的需要;同时是不断满足师生要求,树立后勤良好形象。
精细化管理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工作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做好。“认真做事才能做对,用心工作才能做好”,所以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后勤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保障和育人的新要求。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里,高校后勤企业能否生存及获得发展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能否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近几年,公司的收益连年递增,但是员工的工资,保险和福利及管理成本等费用比例也很快,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不能只看收益和利润的增减,还要注重对各项成本的控制。精细化管理是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是建立节约型后勤,达到高校后勤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公司建立了管理体系、制定了规章制度,组织了员工培训,重视部门责任目标管理和员工考核制度。但在后勤社会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公司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压力,精细化管理将决定后勤企业未来竞争的成败。在管理工作中如何做细、做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将自己的工作做细做精做优,用良好的形象树立地位,用优质的服务打造品牌,以精细化管理树立良好形象,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竞争中的不败之地。
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受传统文化及高校特殊性的影响,高校后勤在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难点,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形成不在于一朝一夕,如同企业文化的形成,要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员工素质高低及能力差异。基层员工的素质高低不同,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也不可能一样,个人接受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多调查研究,考虑到员工的承受强度,站在员工的角度,合理设定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量。在推进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时图快,要根据员工整体素质情况制定相应标准,从基础抓起,逐步提高。
管理者的执行力高低差异。布置不等于完成,完成效果有好坏。工作任务布置完成后,执行者是否能立刻弄清执行的目的、要点和方法等,这需要一个过程。管理者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因搀杂个人因素而出现不同的偏差,这就给服务质量带来影响,所以思想重视、工作严格与认真是精细化管理落实的根本保障。要想推动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改进执行者的思想和认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在高校后勤企业不缺领导者,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中不折不扣的执行。目前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往往以“管”、“罚”为主,缺少对员工们个人愿望的了解及合理需要的及时满足,缺少真诚有效的交流沟通。这就要求后勤企业必须能营造一个机制活、体制顺的环境,在工作中不断细化量化标准,过程中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实施时提升执行力。这是后勤企业追求卓越,实现完美的必然选择。
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有效的激励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手段,但是由于受地区差异、高校行政干预等局限性影响,高校后勤激励机制难以反映同岗之间存在的能力差异和劳动贡献差异,这就会极大地降低工作效率。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战略清晰化、内部管理规范化、资源效益最大化。所以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让各部门和员工看到进步和希望。在实施过程中,达到目标给予物质、精神和事业激励等,达不到目标给予相应处罚,从而不断提升部门及员工的积极性。
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偏差。有些后勤企业在精细化管理的推行过程中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相信数据、追求精细,甚至急于求成。其实这都是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偏差。精细化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施的,在推行过程中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不能过度地追求精细,太精变成繁琐,太细变成累赘。精细化管理不是全面控制,所以作为领导者不需要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在管理过程要防止出现跑(约束不到)、冒(过严或过松)、滴(衔接配合不好)、漏(出现管理盲点)等现象。
精细化管理在推进过程中必须从基础管理工作做起,这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后勤企业要结合企业文化,能针对自身的特点,克服困难,分阶段分步逐渐的实施。
精细化管理如何在后勤企业管理中运用
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突出服务育人功能是后勤企业管理的主旋律。精细化管理要求对工作要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基础、重细节、重具体、重过程、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在后勤企业中,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人工作都要做到位,对工作对岗位都要负起责任。
转变观念,形成全员参与精细化管理的氛围。精细化管理体现了后勤企业对管理的完美追求。精细化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自觉响应的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管理理念和模式只有获得员工的普遍理解、认可和支持,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才能通过科学管理和实际行动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大效能。所以要把教育和引导员工“树立精细意识、自发主动响应”做为切入点,从管理者做起,坚持从上至下、持之以恒地宣传发动。力求通过授课讲座、座谈交流、后勤简报、公司网页等这些最简洁的方式引导员工,把精细化的理念、目标、方法、成效深入细致地传递给每一位员工,让其转变观念,深刻理解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形成全员参与精细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制定标准,量化管理,发挥员工积极性。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通过建立各项制度,强化管理,做到有“章”可寻,有“制”可依。通过规章制度、岗位技能、文明礼仪等的学习培训,逐步提高员工的素质。使后勤管理从过去粗放式的管理,进入到精细化管理的轨道上来。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实施标准化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地让每一名员工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精化管理的重点在于“理”,而不在“管”,在建立好各项制度,明确了责、权、利的同时,重要的是执行力和落实力,“有为才有位”,要做到发挥岗位能力的最大化,使“人尽其财,物尽其用”。
深刻理解什么是工作、责任和落实。工作就是完成组织和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责任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落实就是把口头上讲的、纸上写的东西变成行动,并达到预期目标。作为一名后勤职工,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要求,树立自己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在自身寻找原因,把本职工作实实在在地做到位;作为管理者要勤于沟通,强化管理,利用好权力,在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没有落实一切都是空谈,落实应从领导开始,从上至下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结果,不断提高落实力度。工作中要能认真负责、注重细节、懂得服从、不找借口,从而将任务不打折扣地落实到最基层。
强化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精细化管理最终只能通过教育培训使员工素质提升的方式来实现。通过员工教育培训将精细化管理理念不断推入,努力培养后勤员工严谨扎实的工作风格,不断提高工作执行力。在培训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点和长处,因才而施,因人而用,为员工创造一个施展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激发员工踊跃参加到精细化管理中来;“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培训贵在坚持,最终在将精细化管理变成习惯来执行实施。
员工素质与能力高低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快慢,我们必须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要将培训作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来抓。对于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后勤企业,在制度、技能、礼仪培训的基础上,要培养“微笑服务”、“勇于负责”和“不折不扣执行”的观念工作中要结合后勤实际情况和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地围绕着企业文化的主题开展多形式的活动,来培养精细化管理的氛围,提高培训层次,从而不断把精细化管理服务推向深入。
高校后勤实体是学校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管理的引入标志着后勤企业迈向了内涵建设阶段。推行“精细化管理”要求我们对后勤现有管理流程和环节进行改革与完善。后勤干部职工要积极转变观念,善于接受新的管理理念、方法和管理机制,在学习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具有后勤特色的“精细化管理”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