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研讨
当前位置:首页  改革研讨

新形势下探索高校后勤改革的和谐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2015-05-14 文章作者: 审核: 编发: 浏览次数: 56

 

湖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唐吉红 

    2000年,国务院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三年两步走”的目标: 第一步,校内后勤机构人员从行政和教育科研领域规范分离出来,按企业机制运行,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监督;第二步,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注册登记为企业法人,推向社会,与学校剥离。两步用三年来完成。目前,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来看,仍然处于第一步基本完成,第二步,尚未实质进展的阶段。到目前为止,改革已有10个年头,各高校改革进程不一,改革模式各异。有的完成了第一步,有的尝试了第二步,有的重新沿用以前的老管理模式。总之,高校后勤改革目前正处调整深化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后勤改革任重道远。2002年1月,陈至立同志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改革电视电话会上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有着多方面的内涵,其完全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高校具体情况的差异性,决定了实现社会化的方式是多样的;后勤实体不能照搬一种模式。强调高校后勤改革的社会效应和服务性质。近年来教育部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针进行了调整。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任务由原定的“完成‘三年两步走’改革任务”改为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方式已由全国性“集中推进”转为各地“坚持方向、示范引导、不断深化、稳步推进”。
    目前,从总体情况看,高校后勤改革正逐步向着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转变,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加强,后勤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其中部分高校的改革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但同时应该看到。就全国而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远未完成,不少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实现质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后勤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和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学校依然承担着后勤服务管理的责任,并要为此一定承担风险。后勤虽然已不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但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后勤社会化的深入推进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突显如资产权益、人事改革、收入分配等,后勤社会化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特别是《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以来[2],由于体制问题,高校后勤普遍面临临时用工成本大幅提高、事业编制无法解决等矛盾。如果不加快深化改革,不和谐的因素就会逐渐突显,不但会制约高校后勤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还可能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依然是当前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必须认清形势,快速发应、顺势而为,用科学观来化解现实的矛盾,全面建立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危机中孕育着生机。高校后勤改革虽然没有明确的国家政策扶持,但要善于在实践中探索,善于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夹缝中求生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高校后勤改革应以构建和谐的后勤保障体系为目标,走和谐发展之路。
    一、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后勤改革全局
    陈旧的观念是制约高校后勤改革的毒药。观念陈旧具体表现在[3]:(1)后勤管理部门将管理理解为“行政”,而不是服务,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管理是在计划经济的调控下,通过政府统一调配和经营的,忽视了市场竞争的法则及其运行规律,致使后勤部门无法完全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2)后勤组织机构和员工在长期的“铁饭碗”和“铁交椅”的“保护”下,养成了极大的惰性,让他们自己挣饭吃,纳入企业编制,容易引起他们心理上的恐慌,各种担忧随之而来。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冲击使一些后勤人员从不欢迎改革到消极抵触,甚至公开反对。(3)一部分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提高管理质量的观念淡薄。后勤管理部门是从属于学校的领导机构,这种组织模式导致后勤管理只能被动地依照上级的意图办事,而不能主动地按后勤需要实施管理。因此,改革者要及时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同样必须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宗旨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4],即: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为了保证地方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偏离方向,必须逐步实行成本核算的企业化管理制度,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运行模式。高校的后勤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为了办后勤而办后勤的大学,办后勤并不是办大学的目的。后勤人员、管理者、领导者必须从学生的角度、从家长的角度、从教师的角度、从教学的角度、从科研的角度、从大学发展的角度、从理解与认识大学精神的角度来看待和认识高校后勤工作,变后勤“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的工作态度,这就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服务的理念。后勤改革要始终“姓教”这一基本方向,坚持为师生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服务都必须从师生的需求出发,通过服务不断培育和拓宽市场,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再通过拓宽服务、扩大经营市场,带动和促进后勤实体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自身的实力,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后勤改革的全局。
    二、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和谐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校的后勤改革并不是甩包袱,而是不断的探索和建立适应各高校实际情况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高校后勤改革得以推进的有力保障。各高校情况各异,要因地制宜。总的来说,良性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内容:
    1.实现学校与后勤服务实体的良性互动
    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后,学校应成立一支既精干、高效又精通后勤管理业务的监督队伍。一方面,从宏观上指导后勤实体职工既要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维护本企业的利益,实现利润最大化,又要体现姓“教”的特点,站在学校的出发点上,树立为全校师生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履行监督、检查后勤实体各项经济活动的职责,建立合理的监控机制,以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民主管理的办法,对后勤实体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协调处理学校后勤各方面的矛盾。做到无情剥离,有情操作。
    2.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理念,实现后勤管理的规范经营
    要在改革后的后勤集团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从根本上理顺后勤与原学校的关系,从原来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具有平等法人地位的经济关系,即股东和企业的关系。由此就可以理顺产权,事企分开,权责一致。由于后勤产权性质的多元化,对不同性质的产权形式应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对原后勤机构的国有资产应进行评估、界定、盘清登记,在做到产权明晰,资产规范分离的情况下,允许后勤服务集团通过托管、租赁等形式继续无偿或部分有偿的使用国有资产。对各后勤服务实体占用的资产要进行评估,鼓励他们通过有偿服务和经营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高校后勤管理机构要在坚持公共利益至上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监督,保障私有产权的合理实现。
    3.以人为本,加强对后勤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高校后勤改革,队伍是根本,必须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人事制度。后勤集团的领导班子人员由后勤集团董事会公开招聘,实行聘期制,届中考核制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后勤集团的所有管理干部也全部实行聘任制,通过公开招聘,公平竞争,公众选拔后上岗。改革劳动用工制度,试行合同工,使职工有“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压力,迫使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增强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在分配制度上,应对后勤员工进行定岗,定责,定薪,实行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打破干部与工人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另外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后勤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班,提高后勤职工的整体素质。
    4.不断完善必要的改革配套政策和法制保障
    高校后勤保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起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保证这个体系的正常运行,必须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制配套,以确保行业组织的积极性、规范性,有关各方责权利关系的合理性。以及引入企业、监督管理、采购产品等工作的规范性。特别是对学生服务的“公益性”,必须由政府和学校通过资金投入、免税、免租等政策、法规和措施给予保证。
    5.营造符合师生员工需求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企业文化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壮大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高校后勤企业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种产物,是一个新生事物。同大中型企业相比,高校后勤企业显得较小,但其又置身于高等院校特有的文化氛围之中,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校后勤企业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发挥后勤改革对高校教育改革的积极推动作用,就必须要建设符合师生员工的需求的,具有高校后勤特色的企业文化。
    结束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我国尚没有既定的成功范例可循,但要善于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在必须坚持改革既定方向的前提下,因地、因校、因时制宜,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模式,最终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当中,要不断地加强理论研究,对影响改革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尝试提出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为今后此项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改革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和转变改革观念,逐步建立适合各高校发展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后勤社会化改革与高校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和谐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