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研讨
当前位置:首页  改革研讨

构建具有教育背景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 2015-05-14 文章作者: 审核: 编发: 浏览次数: 68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上海高校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认真探索,积极开展高校生活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实施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完善高校后勤设施、服务、评价等标准建设;主动构建具有本地特色,体现教育背景的高校后勤保障专业化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教育部所要求的“市场提供服务,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规范自律,职能部门监管”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局面,较好地满足了在招生增长、学校规模扩大、后勤编制缩小的情况下,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需求。

 

多管齐下,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上海在推进高校后勤改革的过程中,尊重各个学校的校情特点,鼓励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改革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前提下,大胆创新,开拓与本校发展相适应的改革思路与实践。

复旦大学自1999年起陆续向社会开放了与师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物业市场,引进社会企业进入学校从事经营和服务,从而使校内后勤服务形成了多家共同竞争的局面。为了在开放后勤市场后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复旦大学逐步建立起了对各服务实体加强监管和服务评估的工作体系,一是不断强化学校后勤行政管理部门的责任管理,制定了诸如“复旦大学餐饮、物业、安全、设备管理条例”、“复旦大学餐饮行业五个统一标准(即:统一起点、统一采供、统一补贴、统一职责、统一考核)、餐饮行业准入制度、安全卫生责任制”等管理制度;二是主动邀请卫生防疫、消防安全、绿化、环卫等政府职能部门到学校开展检查、培训等活动,运用政府部门的专业力量规范管理校内的后勤服务市场;三是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参与后勤服务的监督管理,成立了有师生参与的专项管理小组,通过巡视、检查、座谈、评估、质询等形式对餐饮、物业等单位进行监督。

同济大学着眼于校内后勤实体的发展,在改革过程中规模迅速壮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同济大学和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共同投资组建了上海同济后勤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以此为投资主体,按照专业化要求,对学校涉及后勤服务的企业进行重组和改制。目前已拥有上海同济学生公寓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同济餐饮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同济育才会务有限公司、上海同舟电梯有限公司等10家专业公司,形成生活后勤、产业后勤和技术后勤三大板块产业链。后勤集团做大做强之后,一方面提供校内生活保障,实行专业化运营,企业化运作,为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支撑;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公司的发展,实行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以提高经济效应为中心,经营校区、服务校区,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实现了产权结构多元化,校内校外两个市场优势互补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上海外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二十几所高校后勤实体以并入、联办或托管形式,归入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发展中心管理。通过两个“市中心”载体专业化管理,各校后勤以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为方向,通过深化改革,引进新观念、新方法,努力建立有利于激励、约束、监控的现代化管理机制,着力构建校内服务市场。同时学校对部分后勤服务项目采取对外公开招标的办法,引进社会竞争,确保学校后勤服务市场良性的开放、统一、规范的发展环境。

 

具有教育特性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初见规模

海以高校后勤服务中心、高校后勤发展中心和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为载体,针对高校后勤服务的特殊需求,依托校园市场,组建不同服务领域的具有教育特性的专业公司,推动了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专业化、集约化水平。

教育超市。上海教育超市自1999年成立以来,依靠学校服务市场,积极引进现代连锁超市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在市场开发、员工管理、商品销售和基本建设各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已经发展到遍布全市各高校,共计146家门店,年商品销售额超过1亿元。教育超市的发展壮大,改变了以往学校小商品市场脏、乱、差的购物环境,保证了商品质量,规范了校内市场,维护了师生利益,成为上海高校零售连锁业的骨干企业。

生乐物业。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生乐物业管理公司,是上海高校规模最大的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公司成立7年来,坚持“姓教”服务特色,以专业化管理来满足高校对物业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司从最初10名员工,不到10万平方米的管理量,发展到目前拥有11个管理服务部,900多名专业干部员工,164.6万平方米的管理量。公司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管理学校、事业单位的良好经验和业绩为基础,积极参与社会物业管理的竞争,目前全公司52%的业务量为社会住宅物业管理。公司经过7年的发展,将先进的物业管理模式带进了高校,积极参与社会市场竞争,对推动高校后勤服务与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配货中心。为推进高校主副食品、学生公寓家具、床上用品等大宗物品的联合采购,提高规模效益、降低采购成本,保证物品质量的监控和管理,上海成立了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经过7年的实践,已经初步建立了招商、采购、配送、服务、监控一条龙的配货体系,并与社会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了主副食品、燃料、豆制品等10个集中配货基地,确保把质优价廉、服务上乘的商品引进高校。目前全市90%的高校后勤进入集中采购行列,主副食品集中配货比例占总需求量的35%。配货中心累计为高校后勤组织、提供餐饮物品23.66万吨。通过公开招标,团体采购,各类商品的价格比原来学校单独采购平均下降8%。集中配货不仅体现了集约化经营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在应对“非典”、“禽流感”与物价上涨等突发事件时,体现出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的管理优势。

 

积极推进高校后勤质量体系建设

2003年,市教委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结合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特点,建立了上海市高等院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同年10月出台《关于推进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确定8所试点高校。2004年12月组织专家对试点高校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和文件评估。2005年对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后勤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现场评估;其他试点高校也已建立体系文本,进入试运行阶段。

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建设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尝试。通过8所试点高校的摸索与实践,特别是通过对4所高校后勤质量体系建设的评估验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为此,2006年我们加大了此项工作的推进力度,要求各高校切实结合本校特点,积极推进本校后勤质量管理建设工作,力争2007年上半年要达到高校总数20%,加上试点高校,将有18-20所高校开展后勤质量体系建设,把上海高校的后勤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全面构建高校后勤市场监管与调控体系

为进一步做好上海高校后勤工作,确保高校的发展和稳定,我委把规范后勤管理、强化后勤服务市场监控作为2006年的工作重点。政府、学校、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依照职责,针对不同的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运用相应的监控手段和措施,合力构建高校后勤监控体系,确保取得实效。监控领域主要包括:

加强社会企业进入高校后勤市场的“进口”管理。要求各高校结合学校实际,分领域、有计划地引进既符合行业标准又满足学校实际要求的优质社会企业服务学校市场,并通过契约形式明确后勤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其服务经营行为。

做好学生食堂主副食品集中采购工作。要通过合同规范,把进入学校学生食堂的企业逐步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陪送,依靠政府监督部门和集中采购管理部门的专业力量,控制主副食品原料的质量和价格。

加强后勤服务质量过程监管工作。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快实施后勤质量体系建设,加强服务项目各环节的制度化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标准,并配备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手段提高服务工作的受控性。

建立取样广泛、测评科学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完善包括消费者投诉制度以及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责任追究和损害赔偿制度等,形成对后勤服务结果监控。
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价格制定和审核机制。落实政府和学校给予后勤服务的公益性补贴,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督察,合理解决高校后勤公益性与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的矛盾。

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监控。要求学校依靠食品卫生、消防等政府主管部门专业监督,结合各部门力量,要加大安全卫生工作的人、财、物投入,通过检查、评比、考核等手段,形成后勤服务安全卫生监控网络。

充分发挥高校后勤服务中心、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专业优势。加强对各下属学校后勤服务中心后勤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提供专业化服务,并接受学校委托,对其他后勤实体进行专业化监管。

加强后勤管理运行中的反腐倡廉工作。在全市后勤系统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巩固高校后勤改革成果,确保改革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