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双高”要科学制定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24-09-29作者:现代职业教育网审核:李新东编发:黄根岭浏览次数:1333

一、引言

1.1 项目背景概述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19年起,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共同启动“双高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推进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2024年,新一轮“双高”计划的推出,意在总结经验、调整方向、升级策略,力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更大的成效。

 随着我国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科技等新兴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为职业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观念,调整布局,细化措施,充分发挥其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的主阵地作用。

1.2 项目重要性与意义

 新一轮“新双高”计划的推进,不仅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自身的长远发展,更是实现国家教育强国战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此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实施“新双高”计划,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对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是为了推动职业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对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通过“新双高”计划的实施,可以推动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并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校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步伐。与此“新双高”计划还有助于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管理,推动校内教学、实训与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以此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新双高”计划的背景下,各学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规划、精准定位,明确发展路径,打造特色亮点。要鼓励和支持学校、企业和区域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立足于“新双高”计划的长远发展视角,政府、学校、社会要共同努力,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和提高项目实施效率与质量。

 “新双高”计划的实施对于推动职业教育适应新时代要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职业教育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大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项目建设总体思路

2.1 职业教育发展背景分析

 在新工业革命加速演进和全球经济格局重组的大背景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机遇。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当前,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关键节点。各大职业院校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对接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尤其在“新双高”建设中,更为注重的是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产业紧密对接,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2 学校在新双高建设中的目标定位

 作为参与“新双高”项目建设的学校,其目标定位应该是一个具有高水平办学能力和高水平产教融合的示范性标杆。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学校在办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实训等方面全面升级。具体来说,学校需具备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要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凸显专业特色,提高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再次,需要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并通过合作与交流不断引进和更新教学资源;学校应当建立起以社会服务为导向,促进教学、科研、服务与产业界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2.3 项目总体设计思路

 “新双高”项目的总体设计思路应从明确办学方向和发展定位出发,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学校需要进行深度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以此为依据,优化专业设置,并突出专业群建设,增强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项目建设方案的设计应将推进校企合作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密切互动与合作,动态调整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就业能力。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能力,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另外,项目的实施需要精心策划和系统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使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创新、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升、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等方面。这样的设计思路能够确保项目建设既能满足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又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为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三、预期绩效目标设定

3.1 具体绩效目标规划

 在实施新双高计划的过程中,具体绩效目标的规划至关重要,这些目标将成为衡量计划执行成效的标准和指针。绩效目标要涵盖质量、效率、贡献度等多方面的指标,其中质量方面要着重专业教学的质量提升、师资水平的提高、实训条件的改善以及教学研究能力的增强;效率方面要提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资源利用的效益;贡献度则要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具体设置目标时,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可操作、可测量、可跟踪的绩效指标。例如,师资力量的提升可以通过师资学历结构的改善、高级职称比例的提高、国际交流与培训的频率等指标来衡量;教学设施与科研平台的建设可以通过新建或升级的实验室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的应用案例等指标来衡量。

 特别要注意的是,绩效目标应当与国家重大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吻合,以此作为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出发点。例如,在高技术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专业群,应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2 阶段性目标划分与实现路径

 为了确保预期绩效目标能够顺利实现,需要对其进行阶段性划分和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检验标准。通常,可以将新双高计划的实施分为启动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

 在启动期,重点是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组织架构,明确责任人、任务分工,并且开始师资力量的优化、教学资源的初步建设。在这一阶段,目标是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计划实施框架,并通过短期的快速突破来树立信心和展示初期的成果。

 发展期是整个计划的核心阶段,需要在已有基础上持续深化建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专业建设和产教融合。可以设立中期评估和修订机制,及时调整计划实施策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到了成熟期,绩效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巩固提升计划实施的成果,形成长效机制。应当注重创新机制的构建,确保成果得以广泛传播和应用,同时要拓展合作网络,加强与行业的沟通和交流,确保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

 实现路径要着重打通产教融合的桥梁,建设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这包括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和教材开发,企业深度介入学生实训,以及将企业的技术问题带入课堂和研究室,实现教育与产业的零距离对接。

 阶段性目标的设定与实现路径规划,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量化指标上,以确保目标可以被精确地测量和评估。比如,可以通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技术技能证书获取率、行业技术改进的贡献度等指标来衡量计划的实施成效。

 在每个阶段,都应当设定科学的评估机制,以监督进度和评估绩效,从而确保整个新双高计划的顺利实施和预期目标的达成。

四、重点任务确定和分解

4.1 立德树人: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在新双高建设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是每位职业院校的神圣使命。要通过课程改革和活动实施,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设计以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开展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志愿服务和社区实践等,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将学到的技能服务社会发展,形成社会正向回馈的良性循环。

4.2 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路径

 产教融合是新双高建设的核心策略之一。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需深化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共同进行人才标准制订。企业可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促进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让学校的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前沿,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和职业竞争力。校企双方应共同设立产业学院、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形成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教学和研究基地,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

4.3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重点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专业群。对学校现有专业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的高水平专业群。每一个专业群要拥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动专业集群化建设,形成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注重加强专业建设与科研创新的结合,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4.4 优质课程与教材开发:对接岗位需求

 在新双高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强化课程与教材的改革尤为关键。课程设置要紧跟行业最新技术发展和岗位实际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教材更新机制,吸引行业企业的力量共同参与教材编写,使之更具前瞻性、适用性和互动性。加强对在线课程的开发,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践教学环节应与企业真实项目紧密结合,充分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4.5 双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和行业的实践培训、专业技能提升课程,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建立教师企业挂职和行业实习制度,使教师了解并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进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究与开发,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引领,加强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打造一支既有学术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4.6 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应致力于建设先进、真实、安全的实训环境,引进企业的真实设备和技术,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企业实习、订单培养等多种实训模式。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需进行优化,确保运行高效,切实发挥其在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方面的关键作用。要不断强化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式、共享式的实训基地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训资源和环境。

4.7 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专业国际影响力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模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拓宽国际视野,实现文化互鉴。要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职业技能标准的引进和本土化,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职业教育认证和更多国际化就业和发展机会。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8 数字化生态构建:技术赋能教学改革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趋势,数字化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趋势。通过建立智慧校园,实施教学信息化战略,推动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的数字化升级。加强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广在线学习、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开发和支持多元化教学内容,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管理水平。通过数字化生态的构建,创造积极的教与学环境,充分激发教育的创新潜能。

4.9 社会服务与贡献: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助力

 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积极拓展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对接地方产业、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提供人才培训、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服务。将教学、科研和实际问题解决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地方的经济建设中,通过实践增长经验,提升能力。学校和教师应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形成校地共融、共促、共赢的局面。

五、支持保障措施

5.1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在新双高建设的实施过程中,政策的支持与资源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保障措施。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学校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政府可以通过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来降低参与各方的成本,通过政策法规对各方的权益和责任进行明确。整合各行业、各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规模效益,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5.2 管理机制建立与优化

 为确保新双高建设项目的高效运作,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项目实施应明确各自职责,建立起以责任领导为核心的项目管理小组,对项目的进展和质量负责。需要完善项目监督和评估体系,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管,及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客观评价项目的实施效果,对于持续改进项目管理机制有着重要作用。

5.3 经费保障与有效利用

 经费保障是新双高建设项目得以实施的基础。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投入、企业投资、社会捐赠及国际资金支持等渠道,保证项目的资金需求。对于经费的管理,要实行严格的财务制度,建立专项账户,规范资金使用流程,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和高效率使用。对于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监管评估,确保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5.4 质量控制与评估反馈

 质量是衡量新双高建设项目成败的最重要标准。建立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从项目启动到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达到预定的高质量标准。构建有效的反馈机制,收集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包括参与项目的师生、企业和行业的评价和建议。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工作,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持续改进提升项目的质量。定期发布项目报告,公开透明地展现项目的进展与效果,增加社会监督,进一步提高项目质量。

六、注意事项与风险规避

6.1 紧密结合实际需求,避免脱离实际

 在新双高建设过程中,要确保项目的各项任务和措施紧紧围绕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和实施。需求分析不仅包含当前的市场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应将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以及校企合作的实际条件纳入考量。紧密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分析这些产业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这些需求准确转化成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及教学科研的针对性措施。学校需要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深入收集各行各业对人才规格和能力的具体要求,确保项目内容与实际需求的高度吻合。还需考虑学校的传统优势、现有基础和可利用资源,避免盲目扩张或重复建设,确保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6.2 突出特色与优势,打造亮点工程

 在职业教育领域,独特性和创新性是提高竞争力、吸引力的关键。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沿革、学科优势、师资特点及现有设备条件等,系统性地提炼自身特色和优势。将特色与优势融入项目规划和实施全过程,打造出一批行业认可、企业欢迎、学生受益的亮点工程。特色可以是某一专业或技术方向的独特设置,也可以是产教融合模式或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优势则体现在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及校园文化的独到之处。围绕这些特色与优势,学校可以设计若干样板项目或示范项目,发挥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带动其他项目和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

6.3 量化具体指标,强化评估考核

 为了确保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对项目的各个阶段设定明确的量化指标。这些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产教融合成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利用率等多个维度。通过设定这些具体的评估指标,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项目评估体系,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面、实时的监控。需要设置定期的评估节点,对完成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评价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于未达标或有待改进的方面,应及时做出调整和优化,确保项目的质量。在评估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6.4 注重可操作性,确保任务落地实施

 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需要明确目标和可行性高的设计,更需要考虑到实际操作层面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为此,学校应建立项目执行小组,由相关职能部门、专业团队和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具体负责项目的推进和执行。在项目规划阶段就需要精心设计项目的实施路径和详细流程,明确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责任分工、时间安排和所需资源。确保每一项措施都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够被有效执行。项目执行小组还需要与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共享信息、协调资源、整合优势,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防止因工作疏漏而影响整个项目的进程。

七、撰写步骤与流程

7.1 深入调研,明确现状与需求

 为了确保职业教育“新双高计划”的顺利实施,首先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工作,这是方案制定的基础和关键。调研内容包括教育现状、产业发展动态、技术发展趋势、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等。调研方法可以是问卷调查、访谈、专家咨询和数据分析等,需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渠道,以便得到全面、准确的信息。通过调研分析,明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需求,从而指导方案的制定,确保职业教育能够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7.2 明确目标,结合国家战略需求

 新双高计划需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在制定具体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特别是制造业强国、交通强国、信息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需求。培养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当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需求,具备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能够支撑起“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7.3 细化方案,确保内容全面具体

 细化方案是执行项目的基础。根据现状调研和目标设定,方案应当具体包含如下内容:一、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设计,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相关;二、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包括师资培训、实践教学、学生就业服务等;三、产教融合的途径和模式,如行业企业合作项目、实训基地建设等;四、管理机制创新,包括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建立;五、资源配置,包括财政投入、师资招聘、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具体计划。上述内容应条分缕析,明确每项任务的执行主体、预期成果、时间表和标准,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7.4 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完善方案

 方案的完善需要多方参与和反复讨论。在初稿形成后,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和座谈会,邀请行业企业代表、教育教学专家、学生和家长等多方代表参与意见反馈。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从多个角度对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修订的过程中,突出重点任务,注意细节调整,同时要保证方案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最终形成一份能得到广泛认同、切实可行的高质量方案。

7.5 报批实施,推进项目顺利进行

 方案经过修订和完善后,接下来是正式报批的阶段。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的正式申请,并提供详细的材料支撑,例如项目背景、现状分析、详细方案、预期效益分析等。申请通过后,应成立专门的实施小组,负责方案的执行和监督工作。实施小组要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把方案分解为可操作的任务,并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要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实施方案,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实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