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揭示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

发布时间:2024-09-27作者:《中国教育报》审核:李新东编发:黄根岭浏览次数:29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集中反映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经历了“穷国办大教育”和“大国办强教育”两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显示出教育事业从追求规模、公平到注重结构,兼顾公平、质量,追求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逻辑。

前一阶段重在普及和公平,党和政府努力扩大教育规模,满足广大人民的基本教育需求,运用超常规办法实现了“两基”、“两全”,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道路,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受教育权利,14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再到在此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进行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课题,揭示规律、方向和大势,把党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理论。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系统表达

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世界教育强国共同特征,更有中国特色,如强调综合性指标,注重育人育才、国计民生、教育系统内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与开放等的统一,体现出教育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因此,六大特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了关于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思考,既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又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系统思维,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的最大底色,须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确保人才培养方向。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应当也必须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如此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人才竞争力是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须以强大的人才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竞争力是世界教育强国的显著特征,是人才自主培养水平的突出标志。这就要求加快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科技支撑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须以强大的科技支撑力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这就要求锚定国家战略需求促进科教融汇,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推动有组织科研,产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加快建成世界重要创新高地。

民生保障力是教育强国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须以强大的民生保障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公平的基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这就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尊重每个学生的天赋资源,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均衡基础上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实现人尽其才、人人出彩。

社会协同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保障,须以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汇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要体现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教育强国的优势,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共生互动,就要求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培训与就业统筹协调,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系统改革,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能力。

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须以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教育强国的显著特征。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教育的辉煌成就和改革发展经验应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教育强国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具有六大特质,说明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构建全面育人新格局,增强思政引领力。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坚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形成人才竞争力。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育人方式、多样灵活的办学模式、激发活力和创造力的管理体制、高水平可持续的保障机制。基础教育为培养具有更强竞争力的人才打牢根基,绘就底色。高等教育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超常布局急需专业学科,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技能人才支撑。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自主培养,形成科技支撑力。教育要健全完善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创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知识养成融合创新,探索拔尖人才自主培养的中国范式。强化校企科研合作,推动“实战化”能力创新,推动开展实现真培养、真实践、真研究,解决真问题,产出真成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落实民生保障力。彰显教育强国的民生保障力,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升社会协同力。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成效,形成多方主体协同治理的良好机制,共同担负起育人育才责任。

推动高水平教育开放,扩大国际影响力。强调“以我为主”的教育强国建设立足点,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互学互鉴,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在学习中超越,在借鉴中创新;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