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组群逻辑与行动方略(节选)

发布时间:2024-05-15作者:《中国高教研究》审核:李新东编发:黄根岭浏览次数:238

 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牢牢把握类型教育下高等职业教育深化内涵式发展和“四新”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中动力转化的现实需要。现有对于专业群建设的实践存在建群逻辑不清晰、人才培养改革力度不够、专业群管理与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此,高职学校可根据产业群、岗位群以及群内关系三种建群逻辑,从技术链出发深化专业群顶层设计,依据组群逻辑重组群内资源,推进制度体系保障工作,实现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命题的现实审视

“专业群”一词早在我国示范校建设时期就被提出。但囿于当时我国各产业间边界分明,使得对专业群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并没有取得太大突破。2019“双高计划”实施再次推动了专业群建设。厘清现实环境对这一命题的要求是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

 1. 从分等到分类:“类型教育”下职业教育专业群亟待深化内涵建设。从被误认为“低人一等”的次等教育到如今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这一转变进一步要求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要从组群方式、资源整合方式、管理组织方式等多方面彰显自身的类型特色。一是要摆脱普通教育印记,探索具有职教特色的组群方式。不少高职学校在专业群建设初期是以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为参考进行简单映射。本科院校专业群以学科体系进行组群,高职学校则采取以行业体系组群。虽然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特点,但是忽视了技术赋权使经济发展形态愈发复杂,以相近行业进行组群的逻辑难以适应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的现状。新业态下亟待探索一种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专业群组群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二是要突破简单的资源捆绑,优化专业群资源整合方式。资源整合是专业群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专业群建设的优势所在。现有高职学校往往是将群内各专业资源进行简单捆绑与共享。这种松散的资源整合方式无异于传统独立专业建设的资源配置方式。专业群的资源整合应发挥其资源溢出优势。通过分析产业链特征、岗位群知识结构等方式,将群内资源进行相应的解构与重构。同时进一步对群内弱势专业形成辐射,带动弱势专业的发展。三是要改变传统专业管理组织方式,健全专业群管理保障机制。目前,各高职学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组织管理上没有完全打破传统的“系-教研室”管理体制,有的学校即使设置了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仍缺乏具体落实的管理机构或团队,群内专业仍然各自为营;另一方面,当前专业群建设缺乏运行管理和考核的实时反馈,这既不利于专业群实现持续有效的质量监督,也阻碍了专业群的动态调整。因此,在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同时,更要优化专业群建设内部管理方式,实现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

 2. 从合作到融合: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专业群亟需突破单一育人功能。当前我国正处在新业态异军突起的重要时期,人才需求发生了改变,产业需要更多能够适应复杂工作场景的复合型人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重塑着当前产业发展路径,进一步重构了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也正是由于新技术的介入,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需要实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多项功能协同推进。一是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期望合作模式更加多元化。协同培养岗位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已不再是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唯一关注点。企业更多期望通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元合作办学的方式,深化与职业学校间的合作。在激发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同时,与职业学校共同攻克技术研发难题,为企业在生产流程、生产工艺以及设备、技术改善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时,促进企业技术技能经验积累,提高企业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抗风险能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就业市场新形式要求专业群人才供给更为精准化。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推动,就业岗位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企业在关注应聘者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在意应聘者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专业群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进一步精准对接劳动力就业竞争中对专业技术技能之外的需求。三是社会生活发展对专业群建设要求强服务。新业态的发展带动了岗位内容和标准的改变,低端劳动力吸纳能力下降,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改变。专业群在做好现有专业人才高质量供给的同时,需要针对原处于低端劳动力市场,如退伍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提供相关技能补偿的职业培训。同时,对已有企业员工要积极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推动他们跻身中端劳动力市场,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就业结构。

 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组群逻辑

 高职学校在建设专业群的过程中,往往会依据区域经济特点、学校特色、已有专业以及资源平台的发展情况设计不同的组群逻辑。根据专业与产业对接层次的差异,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可分为基于产业群逻辑、岗位群逻辑以及群内逻辑三种。

 (一)依据产业群发展的组群逻辑

 该类专业群是围绕某一产业的结构、空间以及链条发展情况进行组建,并按照产业调整与升级而持续优化。如依据机械制造产业链将原料生产加工、产品设计、零件制作组装、控制系统开发、产品销售与售后等相关专业组合在一起。这种专业群的构建要求建设学校有着充裕的资金支持,同时有着深厚的专业底蕴,实现链条上各环节的有机整合。该专业群建设的难度在于课程的设置并不是依据岗位知识特征对原先课程内容进行逐一修改,而是要根据所对接产业群特征,将相关课程知识进行解构,并依据产业群的群内关系进行重构,使专业群内各个课程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多维度衔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路径个性化。

 该类专业群建设的关键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群与区域经济内重点产业群对接。以“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为建群依据,加强对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使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群有效对接,增强人才培养和技能形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专业群一般按照“对接国家战略”的思路,以专业实力突出的国家示范重点专业作为引领并形成专业群的核心,融合相关的周边专业构建群组。以专业群与产业群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有效联动,以产业发展引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二是依据产业群结构实现群内专业的多元组合。尝试由多个任务对象相同、技术开发相近的相关专业构成。以核心专业或特色专业为核心,进行群内外的资源整合,实现相近专业的融合搭配与资源共享。通过专业与产业的对照,分析并总结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核心专业牵头,相关专业协同”的专业组合关系,发挥强势专业在群内的核心引领作用,带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三是将集团化办学作为专业群发展的重要基石。集团化办学能够有效聚集来自行业、政府、社会等各方信息资源,能够有效提高专业群对于市场需求变化、产业发展方向的敏感度。同时能够摆脱传统校企合作所形成的一对一专业建设格局,与集团中各成员间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模式,快速积累相关技术技能经验,使专业群成为技术的集汇中心,提高专业群面向产业群的整体服务力。

 (二)依据岗位群发展的组群逻辑

 该类专业群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在充分体现职业分工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各岗位群人才需求将相关专业进行组合。这类专业群指向一些所处产业链条较短、行业界限清晰但工艺流程衔接紧密的岗位群。如依据制茶产业链将种茶、制茶、茶艺相关专业联系起来。这种专业群的建设需要高职学校拥有与相关岗位群匹配的重点专业,以重点专业作为专业群核心进行辐射,且专业内部需要有良好的经验积累,能够对产业技术、生产工艺进行一定的突破。

 该类专业群的建设关键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精准对接区域岗位需求,提升人才培养支撑。结合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设计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具体指标,从而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其中涉及“单一岗位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通用能力”三方面内容。二是以市场规格为指针,调整专业群 课程内容与结构。群内课程体系的开发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指导,最能体现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如珠宝首饰类专业,一方面需要根据消费市场需求特征将主流的珠宝设计款式和珠宝种类鉴定方式及时更新到课程内容中;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就业市场的人才聘用要求,及时调整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和顶岗实习之间的比重。

 该类专业群建设的难点在于要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区域龙头企业形成发展命运共同体。一个区域龙头企业基本涵盖了专业群所需要的岗位群,与该类企业进行合作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推动专业群与岗位群对接。该类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容易陷入服务就业、针对具体岗位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中。

 因此,该类专业群需要进一步注意到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期望已不单单是满足人才供给,而是要让企业在管理、运行、生产等各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除育人方面要与企业形成对接外,在企业的管理、技术、生产等各个方面都要形成紧密互助的关系,不断推动企业管理方式、技术革新、人员培训、产品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以此辐射带动区域相关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

 (三)依据群内部发展的组群逻辑

 该类群是围绕某一或相近学科领域,且具有强学科知识支撑的一类专业集合,如机电类专业、医药类专业等。该类专业可对接产业链中知识结构相近的一段链条或者岗位群。其建设需要职业学校所处地区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源渠道,保障学生的学力能够紧跟专业群的教学工作。

 该类专业群的建设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专业群课程为核心,打造共享资源库平台。资源库平台涉及课程、实训、企业案例、行业标准、政策法规等内容,它既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也为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该类专业群的优势在于强学科背景下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纵向深化与横向扩展的多重需求。对此,专业群要打造学科知识体系与产业技术体系相完备的资源共享平台,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形成多路径成长。资源库平台的建设将有助于引领高职教育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职学校专业群的建设水平。二是构建多元跨界的师资团队,实施团队管理模式。多路径的人才培养方式决定了该类专业群不仅可以与相关企业、行业形成合作关系,同时也可以与普通高校形成合作,以此贯通人才技能提升与学历提高的双重通道。通过形成来自不同主体的教师团队,能够从多角度深化专业群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进一步开发符合人才成长路径的教材、信息化学习资源包等教学资源,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紧密性,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来自不同领域、专业的多元教师团队能够有效分担群内各方向各类型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能够更加聚焦于提升自己本专业的专业化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这类专业群的过程中容易陷入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陷阱,失去职业教育应有的类型特色。因此,在进行该类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仍要把握以推动应用性为导向的建设目标,主要包含两个内涵:一是应用技能的培养,无论是理论深化还是操作扩展,都要紧紧围绕着现实产业、岗位中的问题进行,以达到相关应用技能的培养;二是应用研究的推动,借助强学科背景的优势,以学科动向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及时转化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