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探寻中原文脉,活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二七书院“豫见文脉,薪火传新”实践团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重点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赴郑州、洛阳、汝州、开封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非遗文化场馆、历史遗迹、红色教育基地,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赓续中华文脉,担当新时代文化传承使命。
溯源郑州:聆听黄河故事,感悟文明根脉
实践首站,团队在郑州黄河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母亲河”的文化溯源之旅。步入展厅,从远古先民治水的智慧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当代实践,队员们通过丰富的实物展陈、动态沙盘和数字化影像,系统了解了黄河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在“治黄史诗”展区,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与黄河共生共荣的壮阔历程。
探秘洛阳:触摸千年文化,感悟匠心传承
团队来到“十三朝古都”洛阳,走进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的独特魅力。从釉色斑斓的陶俑到造型生动的骏马,同学们在器物中探寻盛唐气象,感悟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团队成员郭馨迪感慨道:“三彩艺术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审美精神的体现。”
随后,团队来到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面对恢弘的石刻艺术,队员们通过实地观察、查阅资料,从佛像造型、碑刻题记中解读北魏至唐代的历史脉络,深刻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队员们实地学习总书记考察精神,感悟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寻访汝州:传承汝瓷技艺,守护文化根脉
在汝州李廷怀汝瓷艺术馆,团队成员通过参观展览,近距离欣赏了汝瓷“青如天、面如玉”的独特艺术风格。展馆内,从宋代传世珍品到现代创新作品,系统展现了汝瓷的发展脉络。同学们认真观摩每一件展品,深入了解了汝瓷“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特点及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还体验了传统茶艺,在氤氲茶香中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跨越千年的瓷器,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精妙。”团队成员薛皓天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
走进开封:非遗焕彩承古韵红色巾帼映初心
在八朝古都开封,团队首先走进刘青霞故居。这座青砖黛瓦的院落不仅记录着近代著名女革命家、教育家刘青霞“散尽家财兴教育,巾帼丹心报家国”的感人事迹,更恰逢红色记忆主题书画展。同学们在参观故居原貌的同时,通过一幅幅描绘革命岁月的书画作品,多维度感悟这位“辛亥女杰”的爱国情怀。
随后,团队来到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鹤林亲自为同学们揭开朱仙镇年画的奥秘。从《门神秦琼》的雕版技艺到《五子登科》的吉祥寓意,任老用四十年的坚守诠释“以刀为笔,以画载道”的匠人精神。同学们还体验了拓印工序,当亲手制作的年画徐徐展开时,成员李新雨感叹:“每一道线条都流淌着民间智慧,这才是最生动的文化自信课!”这段跨越六百年的非遗对话,让古老艺术在青年手中焕发新生。
此次“豫见文脉,薪火传新”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实践课。未来,二七书院将此次实践成果转化为“开学第一课”的生动教材,通过组建“文脉宣讲团”、举办非遗文化周等形式,让沉睡在博物馆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以青年视角讲好中原故事,以创新方式传承文化基因,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更多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为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