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5年8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二七书院“雨润桑田实践团”作为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遴选的国家级参与协同团队,赴云南省宣威市开展为期一周的推普志愿服务。在老师的带领下,以“语言赋能乡村,青春服务民生”为主线,走进社区、校园、养老院、企业、车站,通过调研、宣讲、互动等形式,为当地群众架起一座“普通话沟通之桥”。
调研先行:倾听乡土声音,把准需求脉搏
实践团首站来到宣威市宛水街道袁屯社区,成员们走到乡间、街道开展调研,与居委会工作人员围坐畅谈。村民们表示:“家里孩子在外打工,打电话时总因方言闹笑话”“卖农产品时,外地客商听不懂我们的口音”……团队成员详细记录群众诉求,发现中老年人普通话使用率相对偏低。随后,队员们来到社区阅读室翻阅《宣威县志》,了解当地火腿产业、农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后续针对性推普打下基础。
温情推普:银发课堂暖人心,童声笑语传希望
“奶奶,跟我读——‘你好,我是宣威人’!”在宣威市老年康养中心,实践团开设“银发普通话课堂”。队员们蹲在老人身边,一字一句耐心教学,还将常用语句编成顺口溜。“谢谢娃娃们!我孙子在昆明上学,以后视频我能用普通话夸他啦!”93岁的李奶奶握着队员的手笑得灿烂。活动中,学生们推着轮椅陪老人散步,用手机播放戏曲节目,方言与普通话交织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庭院。这一幕被镜头定格,成为团队相册中最温情的画面。
针对不同群体,团队设计差异化“推普”方案。在图书馆,青年们通过“普通话版你画我猜”“诗词接龙”游戏拉近距离;在特殊教育学校,队员们用歌曲辅助教学,让儿童感受语言魅力;幼儿园里,童谣朗诵、卡通配音等环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爱上普通话。
赋能产业:火腿香飘万里,语言铺就销路
“普通话是企业的‘新名片’!”宣威火腿产业作为云南省宣威市的支柱产业,老浦家火腿工厂负责人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队员们参观生产线后,为企业员工开展“销售用语培训”,纠正发音、模拟客户对话,并建议在包装上增加普通话解说二维码。车间主任感慨道:“以前外地客户总听不清‘火腿’的方言发音,未来我们会不断加强普通话的学习,相信用普通话介绍产品特色,订单沟通会更加顺畅!”
铁路特色:站台服务显担当,推普助力出行畅
结合铁院专业优势,团队在宣威火车站设立志愿服务岗,协助旅客购票、引导乘车,同时开展“普通话出行指南”活动。面对听不懂方言的外地游客,队员们用标准普通话解答问题,还制作了常用的宣威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手册,收获众多点赞。
在宣威的青山绿水间,铁院学子用普通话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本次实践累计服务群众800余人次,发放推普手册500余份,这场跨越千里的“语言接力”,既是新时代青年对“强国有我”誓言的生动践行,更展现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未来,郑州铁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让普通话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文化密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奏响青春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