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端午丨五月仲夏,粽叶飘香
发布时间:2024-06-10
作者:马帅
审核人:李学武
编发:马俊强 陈金杭
浏览次数:109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又是一年端午,祝愿学院全体教职工和同学们平安健康

关于端午节大家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深刻内涵。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不满朝政腐败和国势衰微,投身于汨罗江自尽,以表达对楚国的不满和对未来的绝望。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有诗曰:“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屈原虽死,但他的爱国精神一直流传下来,千古不灭,令人敬佩万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 

端午节的习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栓五彩绳: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在孩子的手腕、脚腕或颈项上系上五彩绳,认为这样可以避邪驱瘟,带来好运。

 

饮雄黄酒:人们相信雄黄酒可以消毒杀菌,预防疾病,因此在端午节时会有饮雄黄酒的习俗。

 

斗转星移间,端午佳节承载了人们对圣贤的缅怀,对健康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仲夏五月,日暖绿浓,万物生长,愿我们的生活也是这般斑斓多彩、热气腾腾,也祝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不负韶华,一举高“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