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集锦]之端午节谚语
发布时间:2019-06-11
作者:
审核人:电气工程系
编发:
浏览次数:141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末伏,合称三伏。伏是伏隐避暑的意思。

又称伏天。三伏的总称。古代也专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古人以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之。春秋时秦德公始作伏,祠社,此为设伏日之始。夏日炎热,尤以三伏为盛,故人于伏日有避暑之举。汉魏时,伏日有酒食之会。汉和帝曾令伏日尽日闭门,不干他事。唐时,长安人伏日多于风亭水榭,浮瓜沉李,流杯曲沼,每至通夕而罢,富家子或植画柱,搭凉棚,召客聚坐,作纳凉盛会。此外,自三国魏时,六月伏日即有家家作汤饼之俗,谓食之可避除疾患。《艺文类聚,岁时.伏》引《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又引晋程晓诗:“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宋吴自牧《梦粱录·六月》:“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以解暑气。”清顾良《清嘉录·六月·三伏天》:“旧传有夏九九,今已不传。但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花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苎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