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2011]28号
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有关高校共同主办的“第七届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将于2011年11月19—20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由华南理工大学承办。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更要加强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因而,探讨电子电气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对加强与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我国高校电子电气课程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届论坛将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电子电气课程建设与改革
为主题,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的同时,就以下专题组织开展研讨交流:
—— 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电子电气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 电子电气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欢迎各高校电子电气课程教师踊跃参加。
现将本届论坛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专题论坛
本届论坛采取“主论坛+专题论坛”的形式。为使本届论坛主题及其相关专题有机结合、有效促进,论坛组委会将在今年暑期专门组织召开相应的专题论坛进行广泛研讨和深入交流,专题论坛的成果将提交主论坛进行交流,有关专题论坛的通知随后下发。
二、论文征集
围绕主题和相关专题,本届论坛在邀请知名学者以及专题论坛遴选出的优秀报告进行大会报告外,还将面向广大高校教师征集论文,并从各高校教师提交的论文中遴选出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会议交流。提交论文须围绕上述主题和专题进行撰写。会议交流报告分为40分钟、10~20分钟以及书面交流报告。所有入选论文都将汇集编入《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1)》(电子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并赠送参会代表。
本届论坛还面向全国电子电气课程教师征集课程教学中的工程应用案例,并在论坛期间组织案例展示和优秀案例评选。所有案例一并汇集编入《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1)》(电子版),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
论文和工程应用案例请以电子文档形式提交,统一采用Microsoft Word 撰写,并用电子邮件发往:eeforum@pub.hep.cn 。论文要有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提交格式为:A4纸版面,正文用小4号宋体字,行距20磅,题目用4号黑体字,单位和作者用小4号楷体字,版面字数请控制在5000字以内。论文和工程应用案例提交截止日期:2011年9月25日。 三、回执
本届论坛报名主要采用网上注册,参会代表可于9月20日前在中国高校电子电气课程网注册报名,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邮寄和传真的方式将回执发送到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秘书处。本届论坛的第二轮通知将于2011年9月底前寄发。
四、论坛组委会
大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 郑南宁
主任委员:东南大学 王志功
副主任委员:天津大学 孙雨耕
秘书处:高等教育出版社
顾问:董在望、冯慈璋、江泽佳、康华光、李瀚荪、秦曾煌、邱关源、芮坤生、唐介、王毓银、吴大正、阎石、俞大光、张肃文、郑君里
(按姓氏排序)
委员:
蔡惟铮、陈洪亮、陈后金、陈希有、崔翔、邓建国、段哲民、傅丰林、郭宝龙、侯建军、胡宴如、华成英、解月珍、李哲英、林育兹、刘润华、刘艳莉、刘晔、罗先觉、马西奎、孟桥、倪光正、彭启琮、彭容修、孙肖子、王成华、王香婷、王小海、王永军、吴建强、吴锡龙、严国萍、杨儒贵、杨拴科、杨显清、杨振坤、杨志忠、殷瑞祥、曾兴雯、张林、张晓冬、张晓林、张志明、赵旦峰、周淑阁、朱承高、朱伟兴
(按姓氏排序)
五、论坛组委会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人:杜炜 杨希 袁坤 韩颖
电话:010-58581468,13911600797
010-58556077,13810128505
010-58556210,13466632322
010-58581370,13911605965
传真:010-5855602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20层(邮编:100029)
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代章)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第七届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第一轮通知回执
姓名: | 职称: | 职务: | 性别: | 年龄: |
E-mail: | 院校: | 院系: |
主讲课程: | 联系电话: | 手机: |
通信地址: | 邮编: |
是否提交论文: □是 □否 |
论文题目: |